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一带一路”五周年:谱写万亿美元商机蓝图(7)

2018-11-13 18:01:0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货币的连锁反应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了一个可接受的货币,甚至成为日常可以直接消费的货币之一。对此,杨瑞琪从几个方面解读人民币国际化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进行投资、生产、经营、做国际贸易的重要意义。

首先,过去几年美元处于升息周期,通过美元进行融资的成本在逐渐增加,相较而言人民币的融资成本相对低廉,这对通过人民币融资去东南亚发展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节省了成本。其次杨瑞琪提到,自己和一些经营边境贸易的企业沟通时发现,有大量的中资企业和东南亚企业在中国边境设有营地,专门进行货物结算,在获得便利性的同时也摊薄了成本风险。

张栩青提到,除了合规和反洗钱的风险以外,考虑到项目耗时往往较长,企业还面临中长期的汇率和利率大幅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

对比来看,在东盟国里,泰国、新加坡等地的外汇储备相对比较稳健,储备规模也比起一些小货币国家高七到八倍左右。而印尼与马来西亚的货币和外汇储备则相对需要被更谨慎对待。杨瑞琪指出,东盟各国在稳定外汇市场上可谓绞尽脑汁,印尼希望通过升息稳定汇率和金融市场、吸引投资,泰国和马来西亚正大力发展出口,通过创汇的方式稳定外汇市场。中国企业正是当地积极招揽的对象。

“其实东南亚国家的外汇储备虽然比起1997年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外汇储量是有限的,因此很多东南亚的国家还是希望中国企业去当地进行大型项目建设时,能收取他们国家发行的货币。”杨瑞琪指出,收取当地货币其实也是对当地政府和国家货币存储的尊重。实际上,通过这种方法,企业不仅能获得当地政府支持,还能获得更多的项目,从而击败竞争对手。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