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华强北,这个曾经山寨机扎堆之处,正在蜕变成创新高地,尤其是在智能硬件领域。
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华强北,曾是一个无数人向往的财富胜地,多少造富神话由此而起。坊间传言,30多年来,这个不过1.45平方公里的商圈,先后诞生过50个亿万富翁和数不清的千万富豪。然而,自10年前开始,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和低端的产业模式逐渐在竞争中落败,陆续有人离去。
不过,这个中国电子行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自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有人黯然离场之时,也有人看好它,满怀信心进场。如今,深圳被喻为硬件天堂和创客之都,华强北功不可没。这里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集聚地,产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华强北街道办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该商圈从业人口22万人,企业4万多家,个体工商户4万多家。华强北街道办党工委副书记刘仁根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华强北商业街现在一年的交易额大约是2000亿元,与之前相比变化不大,但结构发生了变化。过去手机、电脑会多一些,现在电子元器件、智能穿戴产品和服务业多一些。这个变化较为明显。”
如果将视角拉大到它所依托的城市看,也会发现,华强北的发展轨迹,与深圳从南方边陲小镇一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路径不谋而合。地标的背后,是这座南方城市从“三来一补”加工厂,到创新高地的转型升级史。
紧跟深圳崛起步伐
早上九点半,在通往华强北的地铁线路——1号线华强路A出口,熙熙攘攘的人群鱼贯而出,涌向华强北各大卖场。
记者来到地铁口附近的华强电子世界2号楼,这里主要是电子元器件、工具线材、电池电源等批发,细细看下来,几乎没见到空置店铺。狭长的通道四处都是小拖车和纸箱子,不过,“刺啦刺啦”的撕拉胶布打包发货的声音,已经不像当年那样不绝于耳了。
直到现在,各大卖场还流传着,10年前一天出一个千万富翁的传说。柜台店主们熠熠发光的向往眼神,映射出的是一个黄金巅峰时代。
华强北商业区的前身,是生产电子、通信、电器产品为主的工业区。上世纪80年代,华强北主要是从事“三来一补”加工业。随后,赛格集团的出现,为华强北的迅速崛起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8年,赛格集团在华强北成立了首家中国电子市场——赛格电子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地的商家和企业敏锐地嗅到商机,纷纷进驻。
刘仁根回顾那段历史时说:“市场一下子就打开了,大家蜂拥而上。赛格电子市场最初只有800平方米,后来扩大到4000平方米,再后来,整栋楼都推掉了,重新建了个赛格广场。”
电子生意的火爆远超意料,其他电子卖场也相继纷纷出现。彼时,作为深圳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华强北是国内电子产品流通的主要枢纽。
在华强北最鼎盛时期,街道上到处都是人,纷纷攘攘,有前来购买电子元器件和数码产品的游客,有拉着小推车赶着送货的柜台伙计,繁华热闹一时无二。站在街头,周围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身边是摩肩接踵的人群,繁华和忙碌能让人顿生眩晕之感。
彼时,华强北以四大类产品为主:电子元器件、数码产品及配套、安防产品和LED(发光二极管)。其中,数码产品中的手机,让华强北的知名度飙到了一个新高度。
当时,国内消费者购买手机的需求开始增长,但是很多地区销售体系不成熟,唯有到华强北来拿货。与此同时,国产手机虽在崛起,但仍无法与进口手机相提并论,这也给山寨机的诞生提供了契机。
背靠华强北丰富的电子元器件配套资源,山寨机厂家们组装出一部新手机只需几周甚至是几天的时间,而且能给用户组装出原品牌机没有的功能。记者了解到,也有商家去深圳周边地区收购旧手机,再拆卸下零部件,组装成新手机。繁忙时,伙计们需要日夜不停地忙活。
彼时的深圳,正从一个“一片空白”的小渔村向大都市蜕变,经济发展之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之大,可谓翻天覆地,风云激荡。深圳打开对外开放大门之初,“三来一补”加工业就顺利进驻。在随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三来一补”都是深圳产业的顶梁柱。
到2000年,深圳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以IT、电子等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弥补了部分“三来一补”产业搬走后社会发展的空间。随后,又确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
华强北作为深圳高新技术崛起的交易平台,在深圳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华强北在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充当了深圳产品乃至中国制造的门店功能。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华强北也为整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供应链组织功能平台。
进入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来袭,电子业外贸依存度极高的华强北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2011年之后,国产智能手机突飞猛进,手机厂商们大多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和配件体系,价格也接地气。智能手机的密集上市,意味着山寨机仿制成本大增,利润空间被挤压;更新换代的频率加快也考验着仿制者的“研发”水平。这些都让山寨手机的生存更为艰难。
对于那些山寨商户而言,政府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增强,进一步压缩了山寨手机生产商和经销商的空间。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华强电子世界2号楼二楼的芯片批发商张平回忆,他有一个朋友之前山寨手机生意做得挺大的,后来被抓,关了一年半,罚款300多万元。
与此同时,电商等线上购买渠道也逐渐火热起来,华强北的优势逐渐丧失,客流量大不如前。2013年,华强北因深圳地铁的建设被迫封街后,更是迎来了史上客流量最低潮的时刻,空铺频现。此后,唱衰声音层出不穷。2017年1月,华强北封闭4年的街道重新开放,不过,往日荣光不再。
而深圳,也已经确立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军工、智能装备等五大未来产业体系。在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深圳也迎来了高位过坎、稳中求进的关键时期。
商铺整体空置率从20%降到5%
但即便风光不再,华强北依然是很多人创业的首选地。
张平没有赶上华强北的巅峰时期,他进驻华强北的时间是2014年。彼时,他和朋友在东莞合伙开了15年的工厂终于撑不下去,以关门告终。
张平的工厂在没关门前,主要生产电脑机箱,生意鼎盛时期外单接到手软,高峰期时工人有2000多名。不过,好景不长。电子消费品淘汰的速度太快了,而转型去做新产品又委实艰难:技术精湛的人员难请,更换设备也要耗费大笔资金。
“关门时,当初几千万元买的设备,100万元就卖了。我们几个合伙人后来一核算,15年间我们投资的钱超过了1个亿。”张平说话声音温和,30多岁的他在经历世事波折后变得平静。
四年前,张平来到华强北,租了这个不到四米长、两米宽的柜台,一个月租金7000元,成了一名电子芯片批发商。闲暇时,他会在不长的柜台上放上一套精致的茶具,沏上一杯老家的工夫茶,招待顾客。
张平说:“这四年来生意还行,稳步上涨,因为客户积累得多了一些。以前线上生意只占五成,两年前开始占七成。去年地铁开通了后,人流量大了一点。”
据记者了解,批发商的日子还过得去,日子难过的是零售商。华强北电子产品销售分批发和零售两种形式,其中批发占60%。零售商主要是指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的商铺或柜台。华强北最萧条时期,撤离的基本都是从事手机及周边配套产品业务的小柜台,山寨机最为突出。
华强电子世界企划部副总监吴赛锋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华强北电子元器件卖场出租率很高,我们有一家元器件卖场的出租率达到99%。因为制造业的需求摆在这里,而且华强北主打的就是批发业务,并且走的还是前店后厂模式,所以这些元器件商户活得还挺滋润的。”
吴赛锋说:“做零售的商铺主要是受到几方面的冲击:一是购物中心增加了很多,二是电商的冲击太大。以前,某品牌电脑在我们的卖场有20多个专卖店,现在只有4个了。”
华强北的产业结构以电子元器件为主导,占半壁江山,华强北也是靠此起家。最近十年来,主要是数码产品受冲击,电子元器件受到的冲击不大。近年来,虽然线上B2B平台冲击了实体商铺的生意,但华强北电子元器件批发商也紧跟形势,发展线上平台。而且,随着智能产品逐渐丰富市场,元器件极度丰富的华强北也成为广受青睐之地。
整体而言,华强北现在的空置率是个什么水平?刘仁根说,转型之前,各个卖场的空置率都不一样,有些卖场空置率最高时能达到15%甚至20%。现在整体来说,华强北的空置率不高,虽然没有具体统计过,但是估计不到5%。
这个数字与记者的观察差不多吻合。虽然华强北一些临街店铺出现了空置,但是华强电子世界、赛格电子市场、赛格广场、高科德电子市场等多个大型卖场内,鲜少看到空置柜台,与几年前记者走访时的情形大相径庭。
这十年来,为了让华强北更好地转型,各方可谓煞费苦心,付出了诸多努力。当地政府对华强北建筑外立面进行了改造,并打造步行街,增加地铁线路,以集聚人气。同时,打造低成本的产业空间,并给予租金上的补偿。
打造国际智能硬件创客中心
华强北街头,时不时有无人机从头顶盘旋飞过——那是商家在“花式”招徕顾客。
30年来,华强北汇集了无数电子风云,多少新奇的产品在这里出现,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即便是最近十年,华强北也不缺这类故事。不过,市场总是在起步—爆发—平稳的链条中来回循环。几年前火爆一时的无人机市场,虽然份额仍在扩大,但随着卖家的大幅增多,生意不如以往好做了。
在赛格电子市场一楼,一家专门售卖无人机和儿童机器人的老板告诉记者,无人机售价从100多元到一万多元不等,“卖得挺好的。”
但就在不远处,另一位代理无人机的柜台老板则有着不同的感受。他告诉记者,生意不如以前好做了。“因为无人机需要客户现场体验,所以主要是靠人流量,但现在人流量不如以前,而且做这行的人也多了。现在卖无人机的,有赚有亏,不像刚开始的时候了。我们这柜台四米长、一两米宽,月租4万元,扣除成本,也挣不了多少钱了。”
仍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留守,等待着转机。
其实,除了商家,传统卖场也在自我转型,尝试往更细分的领域走。就拿早在1998年就成立的华强电子世界来说,它是深圳华强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深圳华强(000062.SZ)投资经营的大型电子专业连锁卖场,是专业经营电子、安防、电脑、通信、数码、LED等产品综合性实体卖场。去年,华强电子世界在卖场内开辟了一个场地,打造智能家居交易中心。
吴赛锋介绍,效果还不错,一期面积是4500平方米,已经全部租出去了,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展示和做方案的功能。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科技企业、智能创客企业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的企业也纷纷入驻华强北。其中,智能创客企业的涌现更是为华强北的发展提供了长久动力。
这里也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集聚地。深圳市投资推广署的数据显示,2011~2016年间,共有美国苹果研发中心、美国英特尔智能设备创新中心、美国高通华南区总部等68个世界500强项目在深圳布局。
2013年,全球最大的孵化器之一的HAX也把总部搬到了华强北。这些国内外的孵化器盯紧了好的初创企业,并利用华强北的产业配套优势和自身丰富的资源,推动它们加快进入市场。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总经理李诺夫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从2015年做到现在,该孵化器诞生了很多优质项目,也孵化了一系列团队,每个月新增20个团队,一般进来之后3个月就孵化成功出去了。
截至目前,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已经拿了两个国家级牌子,一个是国家级众创空间,一个是国家级智能硬件众创空间。
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以两大块业务为主,其中一块便是智能硬件的孵化。在智能硬件上,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目前有几十个团队,也出现了很多不错的项目,比如车载激光投影仪等。最近,他们还和以色列最大的孵化机构ICI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色列给他们导入创业团队,他们帮助以色列团队完善供应链。
根据华强北街道办提供的数据,目前,华强北有20多家上规模的创投公司在做孵化器。至于其他大大小小的孵化器,更是为数众多。
毋庸置疑的是,华强北在充当创新孵化的大平台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曹钟雄说,华强北的智能硬件集散功能基础还很雄厚,同时,华强北作为老工业园区和商贸园区,成本较为低廉,配套完善,可以为创新创业和创业孵化提供低廉的营商环境。
华强北的这些机构孵化的对象大多是智能硬件。在这些丰富的智能硬件的带动下,华强北传统的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市场竞争力也得以提高。深圳也由此成为智能硬件创业者的首选地之一。
这甚至也影响到了华强北的定位。根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华强北为市级综合性商业区,《上步片区城市更新规划》则将华强北定位为“全国最具影响力、辐射海内外的高端电子信息服务、展示和交易中心、多元业态混合的高品质商业中心和生产型服务业中心,兼有商务办公、居住等功能的城市综合性片区”。
在上述规划制定的若干年后,华强北的定位有了改变。深圳市福田区副区长刘智勇在2017年1月华强北步行街开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华强北步行街将打造成世界级的智能硬件研发中心,建成多功能融合的商业步行街、创新创业基地。
刘仁根解释:“之前有段时间华强北强调要多元化发展,但这里是专业的商业街,与普通的商业街不一样,所以还是要根据实际来调整,要以电子业为主导,以电子元器件为基础。现在我们是强调打造国际智能硬件创客中心,这个定位就是以电子业为基础。”
对于华强北来说,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官方对此保持谨慎乐观。刘仁根说,正在朝这个目标迈进。
而曹钟雄保持着一份警醒,他认为华强北最艰难的时候并没有过去。“空置率只是一个表征,更核心的是未来华强北的创新生态能否形成。电子集散地的功能,会随着新的产业组织体系和新经济生态的变化而持续弱化,这意味着空间置换和业态更替还将会进一步深入。华强北正如新经济、新动能培育一样,新的力量尚未成长,旧的产业也未消退,华强北也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
责编:计亚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以前的东莞到处都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个体工商业、小商贩等等,但最近一次去东莞考察,感觉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东北某地一位官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这正是东莞近年来加快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黔行40年·贵阳篇 俯瞰贵阳市主城区。新华网 周远钢 摄 贵山之南,贵阳 以“爽”闻名 纬度、高度、湿度 温度、浓度、风度 每一度都恰到好处 航拍贵阳市甲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