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以前的东莞到处都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个体工商业、小商贩等等,但最近一次去东莞考察,感觉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东北某地一位官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这正是东莞近年来加快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了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2008年金融危机后,受到巨大冲击的东莞通过快速转换经济发展方式,以内源型经济为带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效不断显现。
东莞市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改革开放40周年东莞系列课题研究报告”指出,东莞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变成一个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工业大市、制造业名城,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的诞生
1978年,中国第一家来料加工厂——太平手袋厂在虎门成立,标志着东莞外资经济的正式起步。
当时的东莞通过“三来一补”的方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并吸收国外的技术、管理和销售经验,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同时以“三来一补”为切入点发展外向型经济。
1984年,东莞实施“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发展战略,使外资快速进入东莞,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
东莞全力发展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兴建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利用外资方式从“三来一补”发展到“三来一补”与“三资”并举,形成纺织、服装、电子、食品、机械等行业的外资企业群体,各类利用外资企业遍布东莞城乡。
熟稔东莞经济的中山大学教授、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在港台商人带来资本和设备的同时,东莞当地政府鼓励村民把集体土地拿出来,以租金作为抵押,从金融机构融资,从而盖起了大量厂房,出租给港台企业,由此带动当地迅速发展起来。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黔行40年·贵阳篇 俯瞰贵阳市主城区。新华网 周远钢 摄 贵山之南,贵阳 以“爽”闻名 纬度、高度、湿度 温度、浓度、风度 每一度都恰到好处 航拍贵阳市甲秀楼
1990年,张近东决定下海创业那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相继开市。也是在那一年,在关于改革应当“计划取向”还是“市场取向”激烈争论后,明确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