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2019年初美国经济或面临周期结束(2)

2018-11-13 09:29:1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本来,美联储独挑量化宽松的大梁。中国央行作为一个“影子”,由于汇率的形成机制而不得不协调自身的货币政策。日本央行此前已经遮遮掩掩地宽松了20年,就盼着一次历史性的危机来实施背水一战的宽松。现在,量化宽松的阵营又有了新的重磅盟友——欧央行。从此,量化宽松终于一统投资组合管理的风险偏好。这个时刻,全球的央行,都是慈悲为怀的。

中美货币政策若即若离

2015年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调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按照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这一调整使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同时定价逐渐参考一篮子货币。当时一个更大的决策背景是:虽然宽松的金融条件得以维持,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回过头看,美国十年国债的收益率,已经结束了其30余年来的长期下行趋势,并在2013~2016年左右形成双底了。

这是一个重要的技术交易逆转。假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取向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同时美国的长端利率长期的趋势开始逆转,那么在这个新的国际金融环境里,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需要更多的独立性,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以前的配角。而对于中国国内愈演愈烈的房地产泡沫,央行必须要有政策的余地和选择空间。

从此,中美的货币政策的走势开始若即若离。比如,中国央行在2017年曾经小幅扩表,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开始收缩。最近的几次美联储加息,中国央行也没有跟从。到了2018年,央行再次缩表。试想一下,央行降准,也即是央行的资产和负债端同时收缩。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时候,恰恰是央行主动通过自己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而承担商业风险的时候。反之亦然。央行主动承担风险时,风险偏好必然会得到抬升。而央行缩表去风险时,市场其他参与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就可想而知了。最近,全球央行似乎又进入了一个同时缩表的阶段。这个时候全球的央行,都是暗藏杀机的。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