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社会救助之“上海经验”,守好民生保障的最后防线

2018-10-26 09:12:48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除了经济创新,上海在社会救助政策方面的探索也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40年,上海依据自身特点构建“托底保障网”,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立城镇、农村居民两条最低生活保障线,并成为全国先行先试的样板。此后,上海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顶层设计,并出台了第一个省市级社会救助规章。

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上海己建立起“9+1”的社会救助体系,且救助制度体系还在不断完善,科学设定低保标准,创新单项救助政策,促进就业救助联动,健全救助手段,拓展救助覆盖面,丰富救助形式,这些都为全国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上海经验”。

上海市民政局救济处副处长林婕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至2018年,上海城乡低保标准已调整22次,达到如今的1070元。截至2018年9月底,上海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9.11万人。

一次特殊的顶层设计

上海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上海启动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资国企改革。在经济变革、社会变迁和市场竞争的多重因素之下,大量失业和下岗人员由此产生,不少职工家庭的生活陷于困境。

面对如此特殊的背景和巨大挑战,上海市政府开始进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需要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199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4年则再次首创性地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之后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中,上海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适时确定救助保障重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出各项救助政策,具有上海特色的“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日臻完善,在全国具有领先的地位。

城镇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是该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