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是过去几十年来对中国乃至全球贸易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政策,该政策开始于 1985 年,自 1994 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出口贸易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出口退税政策在此过程中也不断调整、日趋完善,现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出口退税规模已经超过1.3万亿元。
几十年来,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出口退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如2004 年我国开始实施差别化的出口退税率,力图以此来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带动外贸增长模式的转变,推动出口贸易均衡协调发展。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为了刺激出口,先后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随着出口贸易的复苏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于 2010 年 7 月再次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调整,取消了部分钢材、化工制品、酒精、有色金属等产品的出口退税,其目的在于减少原材料初加工,促进产业升级,对我国产业布局进行转移。
最近,面对全球贸易摩擦,我国又开始提出完善退税政策、加快退税速度等措施。总结来看,出口退税政策的目的有两个:促进出口增长,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政策调整影响企业选择
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是,企业在面临出口退税这一政策时,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进行应对,进而出现了怎么样的后果,企业的行为是否有助于国家实现当时实施这一政策的初衷:促出口、调结构。这首先需要对能够有助于论证这一问题的政策背景进行梳理。
在出口退税政策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产品退税政策调整频繁,但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始终优于一般贸易出口。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免税政策,出口时按进口料件金额乘以出口货物的征退税率之差部分准予从应纳税额中扣除,而对一般贸易则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这使得加工贸易所承担的实际税负低于一般贸易,并且加工贸易不受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
出口企业存在多种贸易方式,包括从事单一一般贸易或加工贸易和同时从事两种贸易方式的混合方式,以及其他的一些如来料加工、配料加工等加工方式。而这些出口方式选择本身受退税率变化影响,会随着政策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税收负担的变化。
也就是说,由于加工贸易免征免退,一般贸易先征后退,当企业面临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时,企业首先想到的可能并不是我生产的产品退税率变化了,我的成本增加了,我得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产品升级;或者是我的利润空间更大了,我可能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研发了。企业首先想到的是对比其他的行业,对比我能够从事生产的所有产品,我的利润空间还有没有进一步挖掘的可能性。企业也许会从一般贸易转向加工贸易,也许会从这一产品转向另一产品,产品升级和效率提升是第二步才考虑的事情。作为一个正常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这种考虑当然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这一逻辑也得到了我们基于大样本数据的支撑。研究发现:第一,差异化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一般贸易“先征后退”,退税比例一般低于征收比例,加工贸易“不征不退”,不同贸易方式税负差异较大——使得企业会根据退税政策变化选择出口贸易方式。
第二,机制检验发现,退税政策调整通过影响企业的利润率,从而影响企业出口贸易方式选择。出口密集度越高的企业,利润来源越依赖于退税,受到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越大。
第三,出口退税政策(这里特指差异化退税和频繁调整)对于企业扩大出口,尤其是调整产品结构的作用,其实是相当有限的。
是否促进出口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许我们可以看到总出口额的增加,但如果从增加值贸易的角度看,和总出口额的结果会存在差异。出口退税调整会使得企业由一般贸易向加工贸易转变,这对出口增加值有一定影响。
很显然的结果是,出口退税的调整非常不利于企业的产品结构升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本身没有问题,但作为政府、作为社会,我们希望企业更多地考虑长期利润最大化而不只是短期利润最大化。
政策的制定应该尽量将企业的目标函数导向长期利润最大化,比如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稳定预期使得企业敢于长线投资等。但出口退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很大程度上是反向激励,它使得企业更多考虑短期利润最大化,而不是致力于研发、效率提升、产品升级等。
政策要给企业稳定的预期
我们的研究对于出口退税政策和企业发展相关的启示有哪些呢?第一,出口退税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出口和优化结构,从我们的分析来看,其实是没有完全实现这两个目标的。第二,出口退税的设计初衷倾向于认为,如果给一个产品更高的退税率,那这个产品的生产商就会有更高的利润,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有更高的竞争力,也有更大的利润可以投入到产品升级换代,从而能更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实际上,企业决策是动态的,企业看到的是本期这个产品能盈利,另外一个产品更能盈利,更关键的是,企业完全无法预测下一期的政策会如何变化,那企业行为就是当期的利润最大化,而不会考虑到以后会有更高的竞争力和更大的利润空间。博弈的结果就是退税政策很难实现原有的既定目标。
因此,一项成功的产业政策,一定要考虑到企业对于政策的反应,再根据企业的反应调整政策。比如出口退税,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为了实现长期调结构的目标,我们可以宣布一个规则,并承诺10年、15年不变,这样企业才有可能以长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升级,要改变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的决策模式,明确政策模式、政策期限等。
除了应对短期比较剧烈的经济波动之外,经济发展都是个相对长期的问题,如果实在要对经济进行干预,一定要给企业稳定的预期,降低不确定性,这样才会有利于长期投资、有利于加大研发投入、有利于产业升级。
总结来说,本研究的核心观点就是,以出口退税政策为例,如果非要有产业支持政策,那么产业政策要考虑到企业的反馈,给企业以稳定的预期,促进企业长期投资和产业升级。这对于中国的企业发展乃至整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
责编:任绍敏“这么多年最大的困难在于选择: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这是一个特别痛苦的过程”。华晨宝马公共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部高级经理杨新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有相当多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