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纪事1987:二纺机全员综合承包 探索国企改革新路径

2018-10-15 09:08:59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1987年,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下称“二纺机”)在全国第一个实施全员综合承包改革,通过紧紧抓住深化企业改革、推行科技兴厂、加强企业管理三个环节,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增强企业内在活力。承包仅一年,工业总产值、利润、上交税利、职工人均收入等主要指标都取得显著增长。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在承包合同期(1987~1990)期间,二纺机综合效益大幅提高,一举成为全国纺机行业中首家一级企业。二纺机被命名为“上海市国营企业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并与北京首钢、吉林化工并列为“全国三面红旗”。

纪事1987:二纺机全员综合承包  探索国企改革新路径

1987年7月15日,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在黄浦区体育馆召开“全员经营承包责任制签约仪式暨誓师大会”。

改革迫在眉睫

二纺机建立于1923年,职工4000多人,是中国纺织机械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主要产品有细纱机、化纤纺丝机和染色机。

80年代中期,国内外市场棉纱紧缺,纺织能力亟待扩大,同时国际纺机制造业处于萎缩状态,纺织机械十分紧俏。国内外市场对细纱机等纺织机械产品渴求热烈,二纺机面临很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同时,受制于当时的体制机制,二纺机在经营上面临严重困难:一是细纱机、纺丝机的生产属于纺织工业部指令性计划,二纺机不得自行生产,企业对最热销的产品缺乏经营自主权;二是纺织工业部的指令性计划任务十分繁重,二纺机处于严重的超负荷状态;三是工资总额是定数(二纺机职工的工资奖金由上级部门核定,与企业效益无关),为完成国家增产任务,二纺机增加了劳动力,但职工收入没有增加反而减少,职工没有增产积极性;四是由于缺少经营自主权,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无法进一步调动与发挥。

为此,时任二纺机厂长的黄关从组织领导班子深入学习了当时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所有权同经营权“两权分离”有关文件,认真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的困难,提出:要牢牢抓住中央提出进一步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和国内外市场急需纺机产品的宝贵机遇,通过改革,搞活企业,自我加压,不断推进企业内部改革,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变,调动和发挥蕴藏在职工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国内外市场渴求的适销对路的纺机产品挖潜增产,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为国家多创外汇。

1986年底,二纺机率先提出进行全员综合承包改革的设想。1987年1月29日,新华社送呈的内部调研报告《上海二纺机要求试行“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经营承包”》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同年2月,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先后批示,明确支持这些改革设想。二纺机成了上海市第一家推行全员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单位。7月15日,市纺织局、市财政局与二纺机厂签订了全员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合同,承包期为四年,实行“三保一挂”即:保上缴利润、保技术改造、保资产增值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承包。同年9月,二纺机又试行责权利结合更紧密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允许企业合理地调整承包基数部分,国家得30%,企业留70%。实行定比考核,完不成承包任务,企业不仅要用自有资金抵补,而且职工工资总额也要下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全员综合承包

全员综合承包对二纺机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借鉴学习。当时二纺机代表全厂职工承包经营的集体经营小组是这样考虑的:对一个拥有4000多万元固定资产、4200多名职工的企业来讲,其责任是任何一个个人的力量都难以承担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全体职工共担风险,以团结一致的合力才能负担起这个重担。因此,二纺机选择了全员综合承包的形式。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二纺机的承包不是少数人的承包,而是4200名职工的全员承包。全员承包的目的是把全体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全厂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生产工人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动力。

纪事1987:二纺机全员综合承包  探索国企改革新路径

八五期间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建成计算机调控的生产车间

二纺机全员综合承包表现为承包标的综合型,即除了包全面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实现利润以外,还要包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提高企业素质;不仅要包物质文明建设,还要包精神文明建设,要培养一支具有“严谨、务实、团结、创新”等现代意识和企业精神的职工队伍,这对于增强企业后劲、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最为重大的意义。

效益突出

由于把承包风险压力转化为激励的动力,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二纺机全员综合承包改革的成效很快就得到显现。1987年12月25日,二纺机又一次成了上海各新闻媒体聚焦的热点。

这一天,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二纺机提前6天全面完成了当年全员综合承包经营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3.87%;利润同比增长19.49%;上交税利同比增长10.24%;职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5.25%;企业留利同比增长15.67%,投入技改自有资金比承包标的增长97.5%,所有主要指标的完成数据都优于签约时的承诺,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比较出色的答卷。

1987~1990年,二纺机通过实施全员综合承包等一系列主动的、不停顿的、锲而不舍的改革实践,换来了丰硕成果:

其中,产品销售收入逐年递增,年平均递增率18.4%。利润年平均增长率为19.86%,上缴利税2992万元,年均递增23.36%;1990年利润总额为4303万元,1991年达到5455万元,利税总额达8055万元,人均实现利税14364元。

此外,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1990年出口总值达1697万美元,是1986年的69倍,年均递增190%;1991年自营出口创汇1265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44.24%。

同时,产品不断更新。新产品产值平均每年占总产值68%,开发“成套、高档、自动化”新产品77项,三大类主导产品均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随之而来的是,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四年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9.25%,职工收入扣除物价指数,实际每年增长6.15%(1990年职工人均总收入为4026元);1990年二纺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1万元,人均利税1.4万元,分别比国家一级企业的考核标准高出1.5倍和2.4倍。

1988年以后,二纺机获得部(市)级以上荣誉达38项,其中主要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一级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纺织部双文明建设优秀企业、纺织部优秀企业管理奖、纺织部全面质量管理奖、上海市优秀企业管理奖、上海市质量管理奖等。

1993~1994年,中央多位领导先后亲临二纺机视察,国家发改委、经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等领导也分别带队调研、考察“二纺机模式”。二纺机被命名为“上海市国营企业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并与北京首钢、吉林化工并列为“全国三面红旗”。

1992年,二纺机上市。后经过重组,2012年,更名为市北高新(600604.SH)。

责编:彭海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