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对于年销售动辄几十亿到几百亿的地产企业来说,经营绩效的条件十分容易达到。唯一剩下的问题,只是有没有足够的投资者买单,以及公司所有人能否接受市场定价。
“投资者买不买单在于价格。”一位香港证券分析师表示:今年以来香港资本市场环境并不理想,地产股上市反响不是太热烈,也很难卖到好价钱。
今年7月中旬,弘阳地产公布招股结果显示,全球发售8亿股,本港公开发售项下初步可供认购的香港公开发售股份出现认购不足的情况,因此将香港公开发售项下未获认购的发售股份重新分配至国际发售。按一手1000股计,中签率100%。该股以每股2.28元定价,仅为4.07港元净资产的56%。
新股上市不受追捧,已上市地产股的估值也不乐观,市净率徘徊在1上下的股票不在少数。比如截至25日收盘,中国金茂、金地商置、中国奥园三家体量不大的地产股,市净率分别为1.05、0.95和1.19。
从市场层面看,当下上市并非好的时间窗口,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小房企趋之若鹜。
杠杆扩张后遗症爆发
上市,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上市可以为企业带来根本改变,规范公司治理,拓宽融资渠道,然而上市公司的限制和投资者对于业绩的诉求又是一副无形的镣铐,尤其是原本潜藏在水面下的企业秘密,将被拿到阳光下接受市场的检验和鞭挞。
正在排队的大发地产,便因为极不稳定的财务状况而遭受拷问。资料显示,大发地产境外上市主体于2017年12月18日在开曼群岛注册,而大发在境内的控股公司——温州凯阳是今年3月14日成立,大发集团出让境内开发业务的所有资产,也是在今年4月13日才完成。之后的5月,该公司便匆匆递交了上市文件。
房地产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洗牌后,中小房企越来越感觉到危机。无论是融资还是拿地,这个时代的话语权越来越集中到规模房企。对于中小房企而言,如何突围成为摆在这些房企面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