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丰田召回103万辆存起火隐患汽车,对中国市场影响甚微

2018-09-07 09:27:3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丰田汽车正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一起大规模的召回。

该公司当地时间周三表示,计划在日本、北美、欧洲和其他地区召回约103万辆汽车,包括混动版普锐斯(PRIUS),因为发动机线束的一个问题可能构成起火隐患。丰田中国相关负责人在9月6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这是正常的召回,对此不予置评。

此前,日本国土交通省已在日本国内发布召回公告。丰田表示,在受影响的车辆中,连接到混合动力控制单元的线束可能与连接点的覆盖层接触。如果灰尘堆积在线束或覆盖层上,由于车辆振动,电线上的绝缘材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磨损。这可能会导致电路短路,产生热量并导致起火风险。

这一问题影响到2015年6月到2018年5月间在日本生产的车辆,包括在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出售的普锐斯和C-HR紧凑型SUV的混动版。

丰田召回103万辆存起火隐患汽车,对中国市场影响甚微

丰田汽车发言人Jean-Yves Jault表示,此次召回的影响的车辆大约一半在日本,在美国召回的车型只有普锐斯,大约有19.2万辆。他表示,目前已有一例汽车冒烟事故,但是没有人员伤亡。

长期关注汽车行业的芥姜咨询首席顾问杨威9月6日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这属于正常的召回,发生一起自燃意外就实施召回,可见丰田对此事的重视,毕竟自燃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虽然出现问题次数少,但也不能忽视。普锐斯是丰田汽车的主力车型,丰田对这一车型是非常看重的。至于产品可靠性,在使用多少年之后发生异常情况,可能在产品推出之前没有做到充分,也可能当时没有问题而使用一段时间后安全隐患问题才爆发出来,这是汽车领域经常会发生的事情。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丰田汽车这起召回对中国市场影响甚微。由于普锐斯混合动力车型此前在华销量遇冷,丰田早已全面停止在中国生产普锐斯,丰田2015年在美国首次发布了全面改良后的第四代普锐斯,没有导入中国国产,在丰田中国官网上的品牌车型并没有普锐斯的踪影。不排除少量进口普锐斯将会被召回的可能,但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及丰田中国的网站上皆未查找到相关召回的信息。而至于C-HR紧凑型SUV,今年6月才在中国上市,但只是燃油版,并未引进油电混合动力车型。

丰田自从1997年推出第一款量产混合动力车型普锐斯以来,其混合动力车型至今在全球累计销量已经超过1200万辆,混合动力技术被认为是成熟技术。目前,丰田在华销量的混合动力车型包括卡罗拉双擎、雷凌双擎以及凯美瑞双擎等。

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上查到,丰田混合动力车型在华出现过召回,最近一次是一汽丰田在今年7月召回卡罗拉、威驰等车型19.4万辆,召回的车型中涉及卡罗拉双擎,而召回的原因是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后背窗玻璃与车体粘贴强度不足,可能发生漏水及异响,严重时玻璃可能脱落,存在安全隐患。一汽丰田对召回范围内所有车辆进行玻璃检查,并为问题车辆重新正确粘贴玻璃。

面对产品缺陷时,车企主动实施召回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常态。此前,受“高田气囊”事件影响,丰田、本田等车企皆出现过大规模的召回。高田气囊给车企带来的冲击,至今尚未能消除。2018年上半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发布汽车相关召回公告95个(包含工程车辆及轮胎召回),与2017年同期相比减少19个。其中,涉及40余个汽车品牌,召回总量490余万辆,召回总量较去年同期上涨约2.4%。2018年上半年,召回次数虽然略有减少,但召回总量却有所增加,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高田气囊”事件的影响仍在。

从我国今年上半年召回的汽车来看,日系品牌无论是在召回次数还是召回总量方面均名列榜首,共计召回30次,涉及车辆249.4万辆,占比几近是2018年上半年召回总量的一半。受“高田气囊””余波影响,上半年相关召回数量达111.9万辆,涉及日系、德系、美系、欧系等17个车型品牌,其中日系车型占比高达94%。德系品牌上半年召回次数仅次于日系品牌,共实施召回25次,召回总数128.5万辆,日系和德系品牌召回数量总和超过了上半年召回总量的3/4。而自主品牌在今年上半年共召回9次,召回车型共计33.1万辆,召回次数与去年同期持平,但召回数量有所增长。总体来看,自主品牌在对待主动召回的态度上,与合资和进口品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目前,消费者日益理性看待汽车召回,不少车型并未因为召回事件而影响到未来的销量。消费者不仅关注企业产品的品质,也更看重企业在处理问题时的态度。对于车企而言,主动召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引发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质疑并增加企业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认真研究和分析缺陷问题并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而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责编:乐琰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