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从微观基础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趋势

2018-08-21 09:21:4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2018年,随着中国启动四十年量级的改革开放再出发,一系列全局性的改革措施正在或即将落地,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亦随之发生高步频、多层面的演变。唯有把握这些演变趋势,才能准确解析货币政策的效果。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这不仅有利于前瞻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的现实影响,亦有助于在央行平衡兼顾多重政策目标的新常态下,通过机制调整的先行信号,预判货币政策的重心轮动。本文为“新时代中国货币政策宏观架构与微观基础”研究系列之二,将逐一剖析货币政策微观基础的演变趋势,进而构建五维度的微观坐标系,为前瞻中国货币政策效果提供有效工具。

从微观基础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趋势

演变之一:革新政策调控框架

“十三五”以来,得益于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完成,中国的新利率传导机制初具雏形,形成了“央行政策利率体系—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传导链条。但是,在政策实践中,这一链条的各大环节均存在梗阻和扭曲,削弱了利率信号的传导效力。

第一,政策利率形成环节。虽然存贷款利率在逐步退出“基准利率”的角色,但是央行尚未在货币市场确立新的基准利率,未能提供唯一、明确的政策信号“遥控器”。因此,市场不得不从逆回购利率、SLF利率、MLF利率等诸多指标中猜测央行意图,造成了政策解读不清、市场预期混乱。

第二,货币市场环节。作为政策信号向市场利率传导的“接收器”,货币市场利率存在“双重落差”。一是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明显低于货币市场利率,实质上无法发挥调节功能,央行不得不通过控制公开市场操作的净投放量,以调节货币政策松紧,因而退化为数量型调控模式。二是银行间市场因一级交易商制度而出现流动性分层,导致“非银”利率的水平和波动性大幅高于银行系统,特别在流行性趋紧的时期尤为显著,扭曲了央行政策信号向其他金融机构的传导。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