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在刘永好看来,小规模养猪已经难以保障农民收入提升,正常情况下,每头猪的年平均利润低于200元,这也意味着如果养殖规模低于200头,养猪户的年利润不过4万元,还达不到城市务工人员的基本收入。
乔玉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前公司+农户的合作社模式正在取代小散户,因为对养殖者的技术、文化和资金水平有硬性要求,提高了养殖的准入门槛,像过去没文化就去养猪过日子肯定是没出路了。
不过散户依然是市场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虽然经历了多次猪周期,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但规模企业的产能总量还相对有限,芝华数据显示2017年生猪养殖前20名企业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比重超过7%,散户产能并不会轻易地退出。
“散户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冯永辉表示,目前规模化养殖企业就在和中小散户两大阵营进行激烈的博弈,虽然散户没有充足的资金和科学的管理水平,但在某种程度上,由于散户小规模的组织资源生产,其人工、粮食等成本不需要付费,变相降低了其生产成本,其成本计算模式和企业完全不同;此外,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科学的管理也可以通过长期的生产经验来弥补,因此一旦猪价回升,就会再次进入养殖端。这也是为什么每次猪周期散户亏损最为严重,但下一轮上升周期中依然少不了中小散户身影的原因。
而散户和规模化养殖的共存则带来了市场供给过剩。
据东海证券分析师刘振东预测,2018年生猪总体供给大于需求,测算显示,当2018年MSY(每年每头母猪出栏肥猪头数)增速为3%时,猪肉总供给为5572.8万吨,过剩79.3万吨;当MSY增速为5%时,猪肉总供给为5678.4万吨,过剩184.9万吨。
冯永辉看来,规模化可以平抑猪周期的波动,但那是规模化的结果,现在距离谈论结果为时尚早。在规模化进程过程中,猪周期波动并不会缩小。预计还要再经历2个猪周期之后,等到规模化养殖企业的产能扩张完成,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养殖户退出市场,新一代不肯接班,养殖户人员结构发生变化,整个产业的周期性才会真正稳定下来。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