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在笔者看来,以经济发展为基本依托,中国扶贫工作在过去的40年当中,始终坚持做到了结构与行动双重结合的扶贫,所谓的结构角度的扶贫,主要是破除对贫困不利的各种政策、制度和环境约束,通过释放改革红利,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获得更良好的体制与结构性位置,进而避免陷入结构性贫困陷阱;而与此同时,扶贫工作注重对贫困村村干部的培训和贫困个体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从而在区域和个体层次上提升其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以自身的行动来改变贫困的处境,因此才有了扶贫先扶志、扶贫要扶智的倡导。以政府主导的扶贫工作,最终还是要通过与贫困个体进行衔接与转化后,才能产生扶贫成效。因此,从行动与结构这一对关系中同时着手做好扶贫工作,才使得中国扶贫开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道路和经验。
未来展望
尽管中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且成效显著的扶贫开发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扶贫工作就可以一劳永逸。在新时代,中国扶贫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随着贫困的转型,中国扶贫工作也需要做好相应调整;随着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问题的凸显,原有的扶贫战略仍显力不从心;随着贫困人口分布的进一步分散,贫困治理的难度也越发上升;随着贫困结构性特征的不断凸显,如何防止贫困固化并做好流动性贫困的治理,仍是难题。
即使我们在2020年顺利实现了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的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但在相对贫困的意义上,我们仍需做好扶贫工作的长远规划。当前,中央已经就后2020年的扶贫工作政策展开调研与讨论,而这也是中国扶贫工作的优秀品格,也是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扶贫工作政治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体制优势的又一次体现。不久之后,我们的扶贫工作将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是扶贫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阶段性与复杂性等内在特征,均要求我们在持续的扶贫实践中要不断推动扶贫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让中国扶贫道路成为国际减贫道路上的耀眼明星,为全球减贫事业继续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