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五个一批”的工程,分别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和社会兜底脱贫一批,即针对不同贫困个体的不同致贫原因形成有针对性的扶贫举措,从而做到“真扶贫”和“扶真贫”。
在精准扶贫阶段,以精准扶贫为中心,扶贫工作为贫困人口贫困村实施了建档立卡,大量扶贫干部和扶贫工作队被派驻进村,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接连出台,扶贫工作的政策与体制红利仍在持续释放。经过几年的实践,精准扶贫战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2017年底,新贫困线下中国贫困人口为3046万人,2012年以来年均减少贫困人口超过1000万。
精准扶贫战略的出台是经济发展减贫效应递减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规定,只有更加精准的扶贫工作才能克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精准扶贫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提升国家贫困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经过40年的扶贫工作实践,中国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对于这条道路的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准确的总结:一是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出台优惠政策;二是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规划,开展针对性大规模的扶贫行动;三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把发展作为脱贫的根本手段,扶贫且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四是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发挥中国的体制优势,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扶贫治理格局;五是坚持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与政策制度建设并重。
有学者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经验概括为六个“坚持”,即:坚持根据中国国情不断建立完善扶贫战略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层次分明的扶贫战略;坚持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战略;坚持实施区域性扶贫战略;坚持实施开放共享的扶贫战略。
中国农村的扶贫工作具有典型的阶段性特征,中国扶贫的经验就是根据阶段性贫困特征来制定相应的扶贫工作方案。中国扶贫工作以贫困人口脱贫为目标,以开发式扶贫为手段,以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为根本,综合实施有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培训、健康、科技、基础设施等多种模式的扶贫工作,最终让中国扶贫经验与方案具备了可复制、可学习和易推广的特征,中国减贫经验成为中国经验走出去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