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后,机遇与短板并存(2)

2018-03-14 09:27:4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至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李成贵表示,真正的难点在于偏远地方的农村,由于区位条件差,其闲置的土地资源很难得到高效市场配置。对于这些地方,可以积极推广“地票”做法,具体而言,就是开发商通过公开操作平台购买偏远村庄整理出的耕地指标,置换成相对好的区位的建设用地指标,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偏远村庄土地不值钱的问题,也是有效的扶贫手段。这些方法如果都能顺利推进,将极大地促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但农村留不住、引不来的现象普遍存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三农”工作上,农业生产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的问题日显普遍。

他提到,一是现有的不少农业科技人员技能不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年龄大,人员结构与现代农业产业脱节,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二是从事农业科技的人员数量少,尤其是基层农业生产技术人员更少;三是现有人才留不住,即便是大学生村官,很多也只是把“村官”当成了自身发展的一个平台,很难扎根农村长期从事农业工作。

宋丰强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这就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新模式,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一大批有文化、受过培训、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或农技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完成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为此,他建议,建立校政企结合、定向选拔、统筹就业的招生与就业联动机制。比如,通过学校和政府(用人单位)与学生和家长共同签订定向培养与就业协议。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新模式,破解了限制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瓶颈问题。

此外,还要通过体制创新,把政府、院校和学生三者紧密合为一体,实现地方政府人才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成长紧密的结合,构建“农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工厂、职教集团、合作农场、农业园区、基层农村等多层次的实训,破解我国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实现技能培养与社会技能需求的无缝衔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