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邻界地区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1999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浙江于2008年在全国各省区中首先跨入工业化发达阶段,江苏省则自2011年进入这一阶段。而其中尤以二省一市邻界的上海西部地区、江苏苏州与浙江嘉兴三地的经济水平最为接近,三地邻界区域基本上集中在2003~2008年间,相继进入了工业化发达阶段。
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经济增长率的明显下降。这表明经济将呈现“从高速滑向中速”的新常态。创建先导区打破“行政边界”障碍,可以深化开放合作,激发产业内部分工与贸易,促进大公司间以及跨区大公司内部贸易,为区域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促进邻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
长三角邻界区域合作已具备良好基础。长三角邻界地区有着相同的方言、民俗等文化,地理环境相同,边界亦无大山大江阻隔,自古以来,居民交往密切。改革开放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三地合作不断发展。尤其是2008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出现了新变化:其一是三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趋同,其二“回波-扩散双向效应”开始出现,其三是共建平台成为区域合作新模式。
(1)三地经济水平趋同,产业结构相近。虽然苏州人均GDP明显高于上海西部六区与浙江嘉兴,但三地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非常接近;三地产业结构类似(长宁区以服务业为主),第二产业均占据主体;三地的制造业结构也不断趋同。这对三地开始专业化分工、产业内部贸易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2)扩散集聚的双向效应显现。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经济扩散效应占主导,江浙成为上海扩散效应的受益者,邻界的苏州受益最大。90年代中期后,上海西部区域却因浦东磁吸、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开放滞后,被苏州、嘉兴超越;在2008年以来的“回波-扩散双向效应”阶段,上海对浙苏民营企业与资本的磁吸增大,上海对周边的辐射能力加强,三地经济联系密切。上海西部区域在上海都市区的扩散效应下,经济增长率也相对提升。苏州、嘉兴的经济增长则更多得益于上海经济的辐射,保持了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回波-扩散双向效应的产生,很可能使沪苏浙邻界区域成为长三角经济融合的核心。而这需要顺应这一趋势,通过设立长三角合作先导区来助推区域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