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五年一次“大考”:IMF认可中国金融改革与监管

2017-12-08 09:38:4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12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公布了对中国的金融体系稳定评估(FSSA)报告。本次评估高度认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成就和加强金融监管的举措。报告充分肯定了中国近年来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以及金融体系在支持经济增长和降低贫困率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关于信贷增速和债务问题等金融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报告充分肯定了我国近年来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发展成果,高度评价了金融业执行国际标准情况,所提出的应对风险和挑战的部分建议,与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的金融改革措施较为契合,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FSSA报告是基于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评估团更新评估的核心成果。通过FSAP,IMF和世界银行定期对成员就金融体系稳定性和监管质量、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作用进行评估,其目前已经是国际上比较权威、广泛接受的金融稳定评估框架。按照IMF的要求,中国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经济体,每5年进行一次评估。

肯定金融改革和监管

2009~2011年,我国完成首次FSAP。2015年10月,IMF和世界银行启动对我国的FSAP更新评估。

人民银行表示,两年多来,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法制办、外汇局等相关部门专门组建团队,与评估团密切配合,顺利完成了FSAP更新评估。

IMF中国执行董事金中夏对此次评估发表陈述表示,当中方与基金组织刚开始讨论如何开展FSAP时,中方同意并支持进行一次覆盖所有相关领域的全面评估,而不是选择性的部分评估。这显示了中国当局对中国自身以及基金组织专业能力的充分信心。

此次评估包括了对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落实国际标准的情况进行评估,此外对于系统性风险管理、宏观审慎政策、银行业压力测试、危机管理、问题贷款的处置、普惠金融、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金融体系结构、政策性银行、债券市场、法律框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估。评估方式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

“过去一年中,基金组织工作人员对中国金融部门进行了认真的检查,总计举行了500场以上的会谈,并使用保密的监管数据进行了压力测试。测试结果我认为好过很多人最初的想象。压力测试表明,即使在极端情况下,四家最大的银行仍然能保持资本充足。中型银行可能会面临一些流动性压力,资本也会受到很大侵蚀,但仍能保持清偿力。中央银行不会允许任何流动性压力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而新建立的存款保险机制也将有效应对任何资不抵债的问题。”金中夏称。

评估结果最终形成了五份核心报告,包括FSSA报告、《中国金融部门评估报告》,以及银行、证券、保险业执行国际标准和准则情况的三份报告。

其中,最核心的是FSSA报告。本次评估高度认可我国金融改革成就。报告充分肯定了中国近年来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以及金融体系在支持经济增长和降低贫困率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报告特别赞赏相关政府部门持续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的决心和成就,包括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框架,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强跨部门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全面落实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引入保险偿二代和加强资管等证券市场产品监管;多措并举加强各类投资者保护;建立存款保险体系。

报告也对我国金融监管符合国际标准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报告指出,“当局在金融部门管理和监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监管当局积极参加完善标准的国际讨论,为升级国内监管框架以适应金融业增长付出了巨大努力。”本次FSAP对我国银行、证券和保险业遵守国际标准和准则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对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监管的评估结果显示其高度符合国际标准。”

此外,报告对中国落实FSAP建议的评价较高。报告指出,中方相关部门高度重视FSAP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建议,2011年首次FSAP评估提出的绝大部分建议,我国都已经大部分或完全落实。

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报告认为,自上次FSAP评估以来,中国的系统性风险监测和应对框架已经得到检验和改进。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是成功应对2012~2013年房价上涨风险的关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对理财和其他金融产品进行监测并修改了相关监管规制。2013 年,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成立,致力于在相关监管机构、特别是“一行三会”之间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2015年年中,股票市场异常波动之后,证监会显著提高了其系统性风险监测能力,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市场脆弱性。政府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以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各监管机构在完善金融稳定监测与评估,包括建立新的宏观审慎工具方面已做出诸多努力。

中国在探索宏观审慎政策方面,走在了国际的前列,最早从2009年就开始研究,2011年开始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实施了5年之后,2016年进一步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MPA是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中宏观审慎政策这一支柱的一种工具。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做的宏观审慎评估,其核心理念是,金融机构的广义信贷增长要跟资本水平和宏观经济需要挂钩,也就是说,如果扩张越快,对资本水平的要求就越高,这个理念实际上是从控制整个银行体系杠杆的角度来防范系统性风险。

“应该说MPA评估的方法、主要指标和参数,银行业金融机构都是完全清楚的,甚至它们自己就可以进行测算,透明度非常高,评估的结果也告知金融机构。总体来看,通过充分沟通,MPA的透明度是足够的。”上述负责人称。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此前撰文称,条件成熟时把更多金融活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央行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中也提到,探索部分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MPA。

前述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总的方向是要把更广范围的金融活动都放到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

加强金融协调监管

评估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及不同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给予了关注,其中一方面就是关于信贷增速和债务问题。但报告充分肯定正在推进的金融监管改革和风险防控措施,尤其称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稳委”)“是一项积极进展”。

“中国当局充分认识到,在日益复杂和高度关联的金融体系中,弥补监管缺口十分必要。”金中夏表示。

报告称,应加强对金融集团的监管,提升前瞻性综合风险分析。金融体系规模和复杂性的快速增长给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这种复杂性部分源于监管套利,即相似产品受到不同监管,而在一些情况下,风险发生转化使监管部门(和投资者)难以“看穿”。

不过,报告充分肯定正在推进的金融监管改革和风险防控措施。报告指出,“当局已意识到金融稳定风险,并持续采取措施进行管控。”2017年4月,习主席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阐述了这一主题。在许多领域,微观审慎监管已经得到加强。“近期各监管当局的协调行动已越来越明显”,近期金稳委的成立“是一项积极进展”。

总体评价客观中肯

央行表示,总的来看,报告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评价是客观、中肯的,所提建议对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从顶层部署了金融改革及风险化解任务,金融管理部门正在积极落实。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报告中还存在少数我方不完全认同的表述和观点。”央行称。

报告对中国金融系统进行了国际常用的压力测试。央行认为,报告关于压力测试的相关表述未能全面反映测试结果。“事实上,根据评估团按国际通行做法开展的银行业压力测试,在非常极端的情景假设下,占参试银行总资产65%以上的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仍能保持在7%以上,我国金融体系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央行还表示,“尽管金融体系面临着一定的潜在风险,但中国当局高度重视并已着手采取有力措施防控风险、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并通过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

针对报告中所提的“不良贷款率可能未充分反映系统性信贷质量问题”,央行认为,“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力度,是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的重要原因。2017年以来,包括国企在内的企业利润大幅回升,许多地方政府债务也对应未来有现金收益的资产,不良贷款率被低估的余地不大。”

此外,金中夏也称,对中国公司部门债务在一段时间内的迅速上升需要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总杠杆率,包括政府债务、公司债务和家庭债务,仍然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

编辑:苏蔓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