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出行需求与日俱增,不少人选择租车出行,我国汽车租赁行业趁势快速发展,春节等节假日甚至出现“一车难求”现象。不过,《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由于合同规定模糊、监管存在空白等因素,一些租车公司在各个环节设计了许多滥收费的“套路”和“霸王条款”,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引发大量纠纷。业内专家认为,汽车租赁行业方兴未艾,需要前瞻性立法和加强监管,避免行业“野蛮生长”。
租车需求快速增长
消费者遭遇“连环坑”
我国汽车驾驶员数量已超过4亿人,驾驶员和汽车保有量之间存在很大缺口。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的改变、自驾出行习惯的养成等因素叠加影响,租车已经成为时髦的出行选择。市场调查机构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租车需求同比增长超过40%,许多消费者“租车返乡”,一些车型加价多倍仍是“一车难求”。
与快速发展的市场规模相比,市场秩序却成为租车行业的短板,备受消费者诟病。一些公司为抢占市场,推出几十元甚至一元的日租车价格,明显低于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租车公司采用低价策略打价格战,不仅没法保障服务质量,往往还在租赁合同中设计各种套路,打消费者租车押金的主意。
去年12月,北京市民刘女士来到内蒙古赤峰市旅游,租车结束后退还车辆。得知刘女士着急赶飞机,租车公司先是拖延交车时间;到交车地点后,又指责乘客划伤了车、弄坏方向盘等。刘女士为了赶飞机,只好与租车公司签订了继续协商的协议,没想到离开赤峰后,租车公司反复推诿,最后刘女士5000块押金“石沉大海”。“一环套一环,躲过一个坑,还有下一个,押金怎么都找不回来。”刘女士气愤地说。
苹果公司罕见下调季度营收预期引发广泛关注。iPhone在大中华区的销售低迷成为苹果下调营收预期的主要原因。路透社今天刊文,分析了为何中国用户不愿购买新iPhon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