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和黄医药的盈利难题:连续三年累计近13亿元营业亏损

2019-04-28 09:35:19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继英、美两地上市后,和黄中国医药又将目光瞄准了香港,而这一动作的背后,是企业连续三年累计近13亿元的营业亏损。

4月15日,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和记黄埔旗下的和黄中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了主板上市申请,试图完成其全球三地资本市场布局。值得注意的是,据招投书显示,企业2018年营业收入以及商业平台收入均呈现下降;应占股东净利润连续两年亏损;2016-2018年连续三年经营亏损累计达1.93亿美元,约合12.9亿元人民币。

然而记者注意到,作为目前仅有一个上市药品的和黄中国医药,2016-2018年研发创新平台产生的研发总成本分别为6687万美元、7752万美元、1.142亿美元,占期间合并总收入的31%、31.3%、53.3%。

不难看出,较高的研发投入是其亏损的主要原因。并且作为一家亏损的研发型生物药企,在研管线的产品还需要继续保持研发资金投入,据招投书显示,2019年研发开支预计为1.6亿-2亿美元。

能否继续保证研发投入、新药品何时能够上市以及走向商业化、未来在竞争中如何盈利,是摆在和黄中国医药面前的思考题。

  融资能否顺利

总部位于中国,作为一家处于商业化阶段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的和黄中国医药,主要专注于发现、开发及商业化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药物用于癌症及免疫疾病治疗,企业通过研发创新平台及商业平台两部分开展业务。

公司目前唯一上市的产品,即2018年9月被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呋喹替尼胶囊(商品名:爱优特)。记者在康德乐大药房(原百济健康商城)的网上商城看到该药规格为5mg*7粒的单盒会员价为7320元。而就是这个药,从立项到获批历时12年。

和黄中国医药与许多生物药企一样,研发投入周期漫长,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持。公司继2006年在英国伦敦AIM证券交易所、2016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两地上市之后,又选择赴港上市。

医药战略规划专家、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称,和黄中国医药多一个上市地就多一条融资渠道,此次赴港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下一步吸引融资。正是因为企业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费用,而自身造血能力又不足,所以以此来扩大融资渠道,因为上市之后的融资是低成本的。

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背后,是和黄中国医药重研发投入,但只有一个上市产品且该产品只有半年左右的上市时间,所以公司业绩亏损。

招投书显示,2016-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16亿美元、2.41亿美元、2.14亿美元,2018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处方药业务收入减少导致商业平台收入由2017年的2.052亿美元减少至2018年的1.729亿美元,降低15.8%。

与此同时,公司2017、2018年连续两年应占股东净利润亏损分别为2673.7万美元、7480.5万美元;2016-2018年经营亏损分别为4670万美元、5342万美元、9264万美元,三年累计亏损1.93亿美元,约合12.9亿元人民币;2016-2018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69.8万美元、-2673.7万美元、-7480.5万美元。

而在企业商业平台收入呈下降趋势的同时,企业研发投入在逐年增长。招股书显示,较高的研发投入是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公司还将继续研发投入,2019年研发开支预计为1.6亿-2亿美元。招股书还显示,企业研发创新平台由超过420名科学家及员工的团队所组成。

在史立臣看来,和黄中国医药始终在标榜企业的研发能力、豪华的研发团队、专家级人员,但业绩始终上不去,企业最终还是要看业绩。目前仅有一个上市产品,导致企业商业平台这一部分的整体利润越来越薄,很难支撑起企业的整体研发,研发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自身造血能力又不足,一开始是重磅产品,但忙到最后产品太少,时间成本周期又太长,导致投融资疲倦。“和黄中国医药还需让企业经营业绩好看、利润上来,才能讲好企业故事,融资也就容易多了。”史立臣表示。

  竞争中如何盈利

和黄中国医药招股书披露,上市募集的资金将用于企业通过注册试验及可能提交新药申请,推进沃利替尼、呋喹替尼及索凡替尼的最后阶段临床项目;推进公司临床项目进入全球及中国的注册研究;支持进一步的概念验证研究;支持呋喹替尼及索凡替尼与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疗法研究,包括根据公司于2018年11月订立的多项合作协议;资助公司透过内部研究持续扩大公司的癌症及免疫疾病产品组合;进一步建立专注于癌症治疗产品的销售团队,在公司研发创新平台研发的药品获批准在中国销售时将商品上市。

记者注意到,目前和黄中国医药有8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自主研发候选药物,其中5种已经或将要开始全球临床开发。

招股书显示,全球临床药物开发在研产品中有公司与阿斯利康合作开发的小分子新型靶向治疗癌症药物沃利替尼。公司自主研制研发的产品有用于治疗三线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呋喹替尼;具有全球专利的新型化学小分子化合药物索凡替尼;用于血癌及若干慢性免疫疾病治疗的高选择性靶向脾酪氨酸激酶(或Syk)口服抑制剂的HMPL-523以及HMPL-689。

史立臣分析认为,和黄中国医药选择的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这两个方向在生物药领域确实很热门,但研发有难度、投资的周期较长、研发成果出来慢、投资数额较大、回报率漫长。并且目前仅有一个上市产品再加之现有的商业根本难以支撑其研发投入,整体来看就是企业目前整体发展的战略方向、产品业务结构都有问题。“研发可以这样做,但产品结构需要想办法优化,上市的产品要多,不能一味指望商业平台,商业平台的利润薄。”史立臣认为,和黄中国医药的商业平台确实能为企业造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形成不了多大的利润,目前企业利润薄。

“中国目前有很多生物药企,到处投融资、搞研发,最后拿不出产品来,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最后融资融不到。”在史立臣看来,和黄中国医药不同于外资企业本身有很多结构较为优化、数量相对多的在销产品,能为企业提供强大的利润支撑,能进行大量的投融资。

记者观察到,生物医药以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的特点为著称,并且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市场竞争激烈、纷争明显。经营范围与和黄中国医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生物药企还有信达生物、君实生物,以及同样于美国上市后又在香港上市的肿瘤创新药研发企业百济神州等。

百济神州研发管线中有多个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自主创新在研产品,包括Zanubrutinib(BTK小分子抑制剂)、替雷丽珠单抗(PD-1抑制剂)以及Pamiparib(小分子PARP抑制剂)这三款产品。公司三项关于Zanubrutinib和替雷丽珠单抗的新药上市申请均被纳入了优先审评。在研发费用投入方面,百济神州截止2018年的研发费用要比和黄中国医药的研发投入高很多,并且其研发团队、研发水平不输和黄中国医药。

君实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特异性针对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的重组人源化抗BTLA单克隆抗体注射液(TAB004/JS004)此前正式获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药物临床试验,是全球首个获得临床试验批准的抗BTLA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去年12月,公司特瑞普利单抗(JS001)获得NMPA批准有条件上市,成为首个获批上市的,用于治疗既往接受全身系统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国产PD-1单抗。

信达生物也已完成IBI-318的I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给药,作为重组全人源双特异性抗体,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受体(PD-1)及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IBI-318,用于治疗癌症。

史立臣认为,信达、君实、百济神州等生物药企都有多个主销产品与一些非主销产品在售,有经营规模的产品,也有经营利润的产品,产品结构很优化,支撑企业整体研发体系的问题不大,即便是有问题,通过好的经营业绩也能融来资。

“和黄中国医药现在要想办法把能上市销售的自有产品放大,这部分不能完全靠研发。自有在销产品起码得达到三五个以上,并且是利润型产品。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些规模型产品,这样企业经营业绩和利润才能上来。”史立臣说。

记者注意到,当前中国癌症的市场空间很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肿瘤治疗市场将增至3904亿美元,中国肿瘤药物市场的增长速度预期将会超过全球市场,到2030年有望达1016亿美元。

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预计到2022年增至3260亿美元,年复合增速8.3%。Frost&Sullivan预计2016-2021年中国生物药将保持16.4%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1年达到3269亿元的市场规模。“生物药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但考验企业的是能拿出多少产品来。”史立臣向记者表示,和黄中国医药需要衡量其在研产品何时能够上市,如果四五年以后上市,那对于现在的经营而言没有多大意义。除非是近一两年内将要上市并且规模还比较大,才会使企业竞争力很强,市场盈利空间能很大。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