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药品零售终端市场总规模3842亿元,同比增长仅4.85%;增速比上年度的8.5%下降了3.6%,创20年来新低。也是近七年来药品零售增速首次跑输GDP增速。”在3月中旬举办的第四届西鼎会上,中康资讯副总裁黄警介绍2018年药品零售市场情况。
对于增速大幅下降的原因,黄警分析,2018年初“神药”事件爆发,养生类产品受重挫、药品零差率全面实施、零售药店直面医保控费以及定点零售药店专项检查在2018年下半年如火如荼,导致非药销售下降。
不过在3842亿元中,县域市场贡献近四成份额,对标占全国总人口61%。在黄警及诸多业内人士看来,县域市场是一座待挖掘的宝藏。为此越来越多的药企都在布局县域,如百洋医药、中国康美药业、华润三九、西安杨森、拜耳等。
但县域市场也存在问题。
中康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康资讯零售产业研究中心总监王强指出,县域居民的健康观念没有跟上消费观念,花钱买健康的现象在县域市场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如何提高专业性,叩开消费者信任之门,是药店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百洋医药副总裁张圆指出,县域药店资源匮乏,零售药店专业度、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县域“顽强”
王强介绍,2018年县域零售药店药品销售额为1077亿元,其中,中成药较受县域市场欢迎,销售额占比39.7%,高于全国销售占比和化学药占比。其77.7%的药占比亦高于全国零售药店的74.7%。
“县域市场保健品销售占比超10%,高于全国药店平均水平。这凸显出县域市场对保健品巨大的需求与较高的居民保健消费支出。”王强表示。
与此同时,王强认为,随着分级诊疗、处方外流等政策纵深推进,处方外流将成为大势所趋,慢病用药、中成药成为县域零售药店重点关注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