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晓玲 实习生 陈靓 广州报道
2018年对于碧桂园是极其不寻常的一年。
年中的质量与工程危机,令这家高速奔跑的“大象”放慢了脚步;年底,杨惠妍调任公司联席主席,标志着杨氏家族二代正式上位,新世纪的蓝图在徐徐拉开。
即便从8月开始刻意降速,碧桂园也仍然蝉联了行业销售冠军,根据克而瑞数据,截至11月其销售已达6645亿,在房地产行业规模竞争中远远跑在了前面。
但碧桂园主席杨国强这位强人也知道,单纯的开发规模之争已是强弩之末,碧桂园想在未来继续领跑,必须转型多元化运营。
在过去两年里,杨氏家族已分别将教育和物业分拆上市,较早实现了资本化;而杨国强的理想,是在租赁、农业和科技板块有所作为。
这并不容易。在房地产市场调整下行之时,所有依托于销售业务、不能自造现金流的新尝试,都将难以为继。9月,房企转型先锋万科已提出收敛聚焦,重心转向开发业务。
与万科一样,在传统开发业务上继续保持领先,也要不断投资、发展新业务。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对碧桂园也是艰巨的考验。
开发主动降速
碧桂园以“高周转”闻名业界。2013年,迈入千亿俱乐部之后,碧桂园保持了惊人的销售规模增速,2017年销售5508亿元,登顶冠军。
2018年6、7月的工程事故成为转折点。8月,碧桂园销售436 亿元,环比下降11%,并首次出现同比下降,降幅为7%。
行业的降温也很快到来。“金九银十”不再,碧桂园在这两月拿下470亿和595亿的销售金额,同比继续下滑。
11月是今年楼市普遍最差的一个月。公告显示,11月,碧桂园实现权益销售金额337.5亿元,同比下滑15.9%,环比下滑16.5%;实现权益销售面积402万平方米,同比下滑7.2%,环比下滑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