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本报记者 张 敏
备受市场关注的“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对外公布了。
据了解,此次31个试点通用名药品有25个集中采购拟中选,成功率81%。其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22个,占88%,原研药3个,占12%,仿制药替代效应显现。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降价效果明显。原研药吉非替尼片降价76%,福辛普利钠片降价68%,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低25%以上,“专利悬崖”显现。
一位参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的专家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药品招标平均降幅是52%。“根据权威部门的调查资料,在部分仿制药品的销售价格中,真正的生产成本大概只占销售价格的十七、十八分之一。通过集中采购,企业的销售费用、市场推广成本等省去了,因此此次药品集中采购的降幅合乎预期”。一位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将企业的制度性成本大大降低,从而让利给老百姓。“虽然企业降价了,但是市场销量和市场份额提升了。当期非利空,长期是利好”。
对此,一位中标的企业向记者表示,企业参与此事也是仔细测算过的,肯定有钱赚。
在企业看来,如果此次集中采购能够实施,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此次药品集中采购对企业的业绩影响引起了市场极大的关注。药品价格降幅超出投资者预期导致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股价大幅调整。数据显示,12月7日,A股39家生物医药公司跌幅超5%,华东医药、恩华药业等8家公司股价跌停,京新药业等公司跌幅超8%。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生物制药再度下跌7.88%,石药集团下跌4.34%。
12月8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办、联采办负责人对外表示,集中采购本身具有降低采购价格的效应。但中标不影响发展。药价虚高严重是我国医药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拟中选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后,挤掉的主要是销售费用等“水分”,药品生产企业“还是能赚钱的”。拟中选的企业都愿意自主降低价格以价换量。
目前,对临床使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的基本药物和非专利药品,我国实行的是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办法。魏子柠指出,带量采购是国际通行做法,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的常用方法。
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口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各大药企参加,在收获合同订单的同时,也收获了一则医药行业重磅信息:新药临床试验正式从过去的“点头制”变成“摇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