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板定了调 各方摩拳擦掌推动医疗服务“增效”
“准入一旦明朗,将切实进入为医疗服务‘增值’的阶段。”健康之路(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万能表示,三个文件主要回答了此前业界犹疑的两个问题,一是不拥有实体医院,能不能开展互联网+医疗业务?二是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谁担负主体责任?
此前对于第一个问题,一直没有国家层面的确切政策出台。在银川等地有先行先试的探索,但因未有明朗的政策出台,市场对于互联网企业能否获得进入互联网+医疗的执业许可产生的判断不同,态度产生摇摆。张万能说,在2017年前后,产业经历了寒冬。
新文件规定,允许第三方平台(互联网企业)获得执业许可,但必须与实体医院签约,“这其实解决的正是第二个谁承担责任的问题。”张万能表示,正规的、有规模的互联网企业都有履行自身的主体责任的意愿和能力,而与医院签署依托协议作为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前提,这是为患者上了“双保险”。
此外,三个文件明确了互联网企业的定位。“互联网企业的角色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医疗资源供给的协同性,而并不是要取代医院提高医疗供给。”张万能强调,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医疗资源的效率,互联网企业才站对了位。
至此,互联网+医疗如何发展的争议“拍了板”“定了调”。
“目前,各地政府正在进行监管平台的建设。”张万能表示,新规要求,对互联网医院进行准入审批前,政府机关首先要建立省级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也就是说,没有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就不能审批互联网医院。
“宁夏、海南等省此前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做过大量的摸索和尝试,已经建成了类似的监管平台。其他各省也在积极建设。”张万能说,例如海南省将省级远程医疗系统向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放,并作为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