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整体看来,2018 年土地流拍现象较前两年明显增加,单月流拍建筑面积均在500万平方米以上,6月以来更是突破千万平方米,土地流拍节奏不断加快。对比市场推出的总建筑面积,流拍率自二季度以来不断攀升,8月数值已达 7.05%,创月度流拍率纪录。
三四线城市仍为土地流拍事件高发区域,但下半年以来占比有所下降,二线城市占比逐渐上升。统计年内流拍土地规模排名前 20 的城市中,二线城市达8家,而且排名前四位的太原、阜阳、天津、合肥中,有三地为二线城市。1–8 月,二线城市平均流拍率为 5.12%,平均溢价率 17.37%,而三四线城市流拍率仅 3.98%,平均溢价率更是比二线城市高出 12 个百分点。
但上文已有提及,前8月,房企购地1.64亿平方米,土地成交价款81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和23.7%,该如何解释这与流拍严重的分歧?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关键要看市场的结构。很多城市虽然流拍数量多,但成交量也还是大的,换而言之,主要是供地节奏在加快。但房企在新环境下变得更加谨慎。
“本轮流拍事件恰是房产市场逐渐趋于理性的重要体现,开发商减少盲目拿地,”周岳分析,调控政策不断加码,土地出让条件愈加严苛。特别是一二线城市,限地价、限房价、竞自持、竞配建、摇号购房、共有产权等成为市场推地的重要附加条件。这对于房企的经营盈利产生较大压力,加之土地配置费高企,才使得多处地块无人问津。
除此,现金流是房企杀手,回款慢、融资难,还债高峰期到来。数据显示,自2018下半年到2021年房企有息负债集中到期,规模分别为2.9万亿元、6.1万亿元、5.9万亿元和3.4万亿元,2022年及以后到期的总规模0.9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