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民众态度更加包容、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行业投资快速增长、服务供给日趋多元……
“银发潮”来临,养老成为必须迈过的坎
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来自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1亿,占总人口的17.3%,并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7亿的峰值。
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养老问题成为全民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而得益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一个个新气象、新模式的出现,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心愿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养老压力加大,民众态度更开放
老龄化加速到来,让如今的年轻一代面临越来越大的养老压力。
“上有老下有小,每天一睁开眼,就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赚钱。”刚结婚三年的郑州市民李夏彤戏言自己是“全家吃饱一人不饿”。由于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俩不仅要养育两岁女儿,还要赡养家中四位老人,一旦父母有些头疼脑热,两人就分身乏力。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如今也成了老年人口大省。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500多万,占总人口的14.5%。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250多万,空巢老人约600万,特困供养人员50万。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
“以前一提到去养老院,很多老人心里就很难接受,感觉子女不尽孝道。”不少人对记者表示,因为养老方式的问题,身边有些老人甚至和子女产生了很深的矛盾。
而如今情况正在慢慢发生变化。去年,郑州市民徐明的父母主动向他提出去养老院生活,理由是“不想给他添麻烦”。徐明心里清楚,由于自己常年工作在外,家里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要父母自己应付。“找一个称心的保姆太难,现在电子化程度高,就连修理家电、缴水电费这种小事,老人都觉得非常吃力,所以他们才要求去养老院生活”。
综合比较了几家养老院之后,徐明为父母挑选了离家最近、设施最好、服务最细致的一家入住。“养老院统一管理,给老人省了很多麻烦,而且可选择空间越来越大,服务水平越来越高。”看着父母逐渐适应了养老院的生活,徐明才渐渐放下了心。
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河南省正着力推动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3300多家,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3.2张,其中敬老院1966家,床位22万多张,2018年计划新增养老床位2万张。
“互联网+养老”让老人足不出户享天年
虽然民众对养老院养老的态度更加包容,但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我国未来的养老模式将以居家养老为主,而且家庭规模小型化和“4-2-1”结构家庭日益增多,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发生变化,需要更多借助于社区服务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
以河南省为例,近两年,该省出台了推进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并加大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投入力度。目前,全省已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800多个、农村幸福院10000多个。
而在居家、社区、机构的融合发展下,“旅游养老”“养生养老”“智慧养老”等“养老+”模式层出不穷。
“智慧养老就是好,在家就能享受到各种便民服务,省事又省心。”洛阳涧西区的83岁老人王曼英介绍说,早上她拨打“12349”养老服务热线,预订了两斤小米和一瓶滴眼液,下午4点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就把货物送到了家里。
“在应对‘银发浪潮’带来的问题时,通过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加快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全面提高敬老院服务质量,推进养老产业发展等措施,为老年人幸福生活提供更坚实的保障。”河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冯庆林说。
所谓“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就是依托养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推动城乡社区建立“12349”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促进养老服务需求和线下服务实体有效衔接,以为老人提供更加多元、精准、智能的服务模式。
“虽然现代人的寿命提高了,但是老年人的能力却下降了。”北京301医院院长范利说,当前老龄化最大的问题是共病患病率较高,以80岁老龄人为例,住院病人大多患有3~5种疾病,多种病存于一体,一个人需服用多种药物,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负担。
“医养结合是当前养老服务中呼声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能够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河南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谢李广表示。目前,河南省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7%,76.6%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开展医疗服务。
虽然我国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不断深入,但是重医疗救治轻养生养护、重体系建设轻服务质量、重顶层设计政策落地难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专业养老服务人员的缺口,使医养结合后备基础略显单薄。
“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失智和患病老人需要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但现在我国老龄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养老服务人员非常匮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副司长莫丽霞认为。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服务人员总共约100万人,其中2/3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有30万人左右,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仅约10万人。
资本不断涌入,“银发经济”方兴未艾
“一日三餐加护理”的模式能否完全满足现代老年人的需求?答案明显是“不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养老服务供给侧方面,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长期照料、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老年护理服务存在巨大的社会需求。基于此,国内不少地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
“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从传统的养老模式发展到庞大的养老产业,要满足群众养老的多种需求,既是必须跨过的一道大坎,也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难题。”冯庆林提出。
除了突出居家社区、医养结合两个重点,要形成多层次、高水平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就要引入社会资本,创新养老建设运营管理模式,激发养老服务产业的巨大潜力。
“健康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全省养老服务的领域,也将快速提升全省养老服务业的水平和档次。”河南省民政厅老龄工作处处长李本谦说。养老与健康、养生、旅游、文化、健身、休闲等产业融合逐步加快,不仅让越来越多老人享受到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而且使“银发经济”成为人们新的期望。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河南省近年来也明确把健康养老产业列为转型发展攻坚的重点产业,以推进健康养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健康养老由重事业发展向事业和产业并重转变、由保障性兜底养老服务向普惠性社会化养老服务转变、由一般性无差异服务向个性化精准型服务转变。
河南省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省将积极推动健康养老示范项目建设,强化土地、资金、政策等各类要素协调保障,力争2018年底前示范项目完成投资350亿元。
新华社上海7月11日电 题:“会销”盯上老人,“银发”钱包谁来守? 新华社记者周琳 一个看起来金光灿灿的貔貅摆件,被说成“开光足金”;一盒几十元买来的野山参,被包装成抗癌神药;一款金枪鱼油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