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今年上半年,中国制药企业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是否超预期?上述26名受访者中的18人(69%)给出了“是”的回答。对于合理的销售费用占比范围,近8成受访者认为合理的销售费率应在40%以下。现实是,今年上半年,有五分之一的中国药企销售费用占比超过了40%。
什么在推高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到底花在了哪儿?在此前任泽平、李建国等人撰文《揭开中国药企销售费用畸高之谜》中提到,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药企销售费用主要的花在了公关招标机构、公关医院相关负责人、医生回扣、医药代表提成、统方等方向,分别对应招标环节、医院采购环节和处方销售环节,医生回扣占比超过一半。
上述环节导致销售费用高企,转而转价至终端药价。为此,监管部门推行了“两票制”,希望解决医药流通环节中存在的层层加价从而降低药价。
具体而言,“两票制”指药品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再开一次发票,发票流简化为:厂家——流通企业——医院,资金流变为:医院——流通企业——厂家。这一政策于2016年下半年开始试行,2017年初全国推进。
在开票数额(价格)上,实施“两票制”前行业通行的做法是,制药企业将药品直接以底价销售给代理商(中间商),代理商们按照各自的利润空间会进行层层加价。两票制的初衷则是“去掉中间环节,挤压药价水分”。
施行“两票制”后,在医药流通中的做法则变为“高开”,这是指制药企业的出厂价由”底价转高开”。潜规则是,原先由代理商们承担的一些市场推广费、销售费用转移至药企自负。
“底价转高开”被认为是中国制药行业销售费用一路走高的主要原因。多位医药界人士以及上市公司半年报都提及“两票制”是销售费用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据报道,最近,由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指导的《2018年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发布。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化和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公立基层医疗终端市场份额有望持续走高。
自5月下旬以来,A股市场各大指数进入集体调整模式。按照以往经验,在股市大幅调整时,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往往会青睐固收类品种。不过,由于债务违约频发,债券基金依然频繁面临“卖不动”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