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一部分接受采访的人士表示,大公资信变相收费或许与评级收入低的现状有关;但更多受访人士认为,即使评级行业收入再低也不应该失去独立、公正的底线。
大公资信近日也回应,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但多数受访人士表示,大公资信此次受罚满一年后可能很难再恢复元气。
也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一惩罚可能会给一些底层分析师带来不小的冲击。一位买方信评人士告诉记者,“最近在招的一个岗位,有七八封简历都是大公的员工投过来的。”
前述从事债券发行的人士告诉记者,错报风险是可控的,但是内控风险反映的是整个公司的问题,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的处罚并不为过,处罚带来的警示效应将有助于净化评级行业的市场环境。记者获悉,未来一年内大公资信将不能参与新发债券的评级,但存续项目的跟踪评级仍然可以进行。
行业乱象:不只是花式收费
企业发行债券时是如何选择评级机构的?一位债券承做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在正式评级开始之前,评级机构往往会根据公开信息以及发行人提供的文字材料进行预评级,在这个阶段往往会有不只一家评级机构参与。
而在几家评级机构完成预评后,发行人会选择其中一家评级机构为其进行正式的评级工作。预评之前不签协议、不进场,预评之后评级基本就定了。“选择的标准主要是看评级结果,也就是哪家评级机构给的评级高就选择谁。口碑和费用也是考虑因素,评级机构对主体评级收费在20万元左右。”他告诉记者。
不难发现,预评级的过程已经在某种程度与“竞标”类似。在这种发行人主导的选择机制下,评级机构即使没有额外收费,也会造成评级虚高的结果。
自5月下旬以来,A股市场各大指数进入集体调整模式。按照以往经验,在股市大幅调整时,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往往会青睐固收类品种。不过,由于债务违约频发,债券基金依然频繁面临“卖不动”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