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目前,在绿城总部保留9大职能中心,平均每个部门保留30个左右的人员编制。
精简机构的决心十分坚决。以李青岸所在财务部为例,人员规模上由原先的37人减到32人再到现在的27人。
这些被精简的人员被调往一线的地方公司或者其他部门。例如,在这轮调整中财务线骨干被调往城市担任财务部负责人。
备受关注的产品中心部门方面,一部分人员进入新成立的房屋科技集团,持续加强产品研发,另外一部分到一线成为城市公司产品部门的负责人,总部的产品会同子集团产品部门形成强大的产品把控体系和力度。
“我们希望绿城总部的人能够实实在在到项目一线去,但确实有的人不愿意离开大本营杭州。”李青岸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
绿城品牌部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不管怎么样,在本轮调整中绿城给予了这些人员上升空间,绿城的人员流失率在行业里并不高。”按照其介绍,绿城的企业基因里就有着“为员工创造平台”这一特质,“绿城要发现和提升员工价值。”
总部职能部门被缩简的另一面,11大战区的职权获得了放大。销售权限、产品定价、客户定位等权限从总部被下放到了各大战区上。
此前绿城的管理模式为集团强管控,直接对接地方项目。这样的模式能够持续,也是因为此前的绿城管理半径较小。而为了匹配未来的发展,绿城需要搭建一家大型地产企业应有的架构和企业化的治理。这也是11大战区和5大轻资产集团诞生的缘由。
调整后各大战区具灵活性。区域能够根据一线市场的炮火随时做调整与应对。比如此前在总部的产品研发人员被调往地方公司后,就能进一步根据地方城市公司的项目特点,进行满足当地客群需求的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