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从过去实践看,非公立医疗机构数量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准入门槛不断降低。2010年相关文件就提出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非禁即入”原则被提出。2015年有关文件进一步放宽准入,减少运行审批限制。2016年有关文件又提出,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
新一轮支持社会办医的新政中,放宽市场准入又是重点内容,无论是提出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大力支持社会办医发展,还是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等措施,都让社会办医门槛越来越低,审批效率越来越高,市场大门越开越大,培育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土壤越来越肥沃。
只有多培育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才能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为公立医院减负。但是,仅降低准入门槛是不够的,或者说仅重视数量是不够的,还要在宽进的同时严格规范非公立医疗机构行为,让社会办医逐步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
从理论上说,数量增加也能促进质量提升。比如非公立医疗机构数量增多,竞争必然加剧,而竞争是提高质量的重要推手。不过从过去实践看,非公立医疗机构数量并不少,但恶性竞争经常出现,质量提升不太显著。因此,社会办医可以宽进,但还需要进一步严管。
只有严管,非公立医疗机构才不敢胡来,才有望重塑非公立医疗机构整体形象,更多患者才敢于到这种医疗机构去就医。假如不严管,这种机构数量再多,也很难赢得患者认可。所谓严管,既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标准,也包括监管者严格依法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