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这轮竞争,我们跑产能,利用管理使得国内企业快速成长。但是下一代的电池竞争当中谁主沉浮,确实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张永伟认为,尽管中国的电池企业在产能比拼中获胜,但真正的压力在于技术层面的竞争。
张永伟说,业内人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中国的企业如果不加快布局下一代的电池技术,竞争格局将会重新改写,所以压力巨大。“确实,在我们这个行业当中良莠不齐,存在着一些比较粗放的做法,影响了行业的名声。”
回收技术不成熟,收购网络不完善
此外,必须引起行业重视的是,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和体系建设还很不到位。
根据中国电池联盟的数据,预计2018年理论退役动力电池为5.14Gwh,到2023年将达到48.09Gwh。但是,面对动力电池报废潮的到来,中国目前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回收网络。“目前回收利用的技术还不太成熟,收购网络还不太完善,管理措施还不够健全,支持政策还不够到位,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尚待探索。”陈清泰说。
据专门从事电池回收业务的格林美公司人员介绍,报废动力电池回收的第一责任人是汽车厂商,因此回收主要是与整车厂、电池厂协议合作。除了这两种方式,很难从别的渠道进行回收,总体上回收量并不大。
而且,报废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目前处在野蛮生长期。大量车企实行价高者得,造成大部分废旧动力电池未能流入合法处理渠道。
今年8月1日起,将施行《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办法》中提到,目前需探索形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创新的商业模式,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共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同时,强调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