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上游资源开发技术瓶颈导致了我们自产率偏低,因此资源的供给出现了收紧,所以价格飞涨,导致整个产业链成本压力陡升。”陈清泰表示。
据统计,2017年我国动力型锂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9.1亿瓦时,约占锂电行业总体规模的50%。其中汽车动力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8GWh,占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的65.4%。陈清泰预测,锂电池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对锂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他认为,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寡头垄断的特征。中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利用率相对较低,而镍、钴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因此,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资源安全风险。
与此同时,根据国家日前发布的2017~2018年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总体上国家补贴比2016年退坡20%,地方补贴不得超过国家补贴的50%。补贴的退坡给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巨大压力,而为了压缩成本,这一压力又快速传导至动力电池企业。
双重压力之下,动力电池企业感到较大的资金压力,甚至开始出现经营困难的现象。
高端供应不足,低端订货不足
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市场两极的分化非常明显。
陈清泰分析认为:“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呈现出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分析称,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很大,但出现了投资虚化的问题。他说,所谓的投资虚化,就是大量的投资围绕着一些固化技术,在一些低端领域积聚,容易制造出一些没有实际竞争力的产能,而这些产能最后可能会成为产业创新的障碍。所以,产能大了不一定是优势,但是没有产能很难构筑起竞争的门槛,这是一柄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