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共享单车围城公共自行车如何突围 专家:加大郊区投放(6)

2018-03-26 09:21:26    北京晨报  参与评论()人

有桩公共自行车出行特征与共享单车类似,出行集中在15分钟内,占比约70%。两种工具都是以服务于短距离出行为主。

谁在用单车和有桩公共自行车?研究成员发现,在年龄分布上,共享单车的用户群体更为年轻化,骑车者年龄普遍为20-30岁。而对于有桩公共自行车,目前使用者的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

出行目的上,使用共享单车的出行目的主要为上下班,其次为接驳地铁公交,其余为购物休闲等活动。通过对共享单车周末及工作日全天出行数量的统计,工作日出行量明显高于周末出行量。同时,共享单车在工作日出行呈现明显的波峰,集中在早、晚高峰;周末用车量在全日分布则较为平均。

有桩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的出行目的类似,以通勤为主,生活类次之,休闲类只占6%。工作日使用次数高于周末。可见,公共自行车在工作日的使用量均高于周末,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出行目的主要为通勤及接驳公共交通。

  专家建议

  公共交通不发达地区“补充”投放

李爽告诉北京晨报记者,通过对共享单车及有桩公共自行车使用特征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站在用户的角度,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有桩公共自行车,只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就有市场,就会发展。“这两种公共自行车提供的服务各有优劣,为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共享单车和有桩公共自行车应该共同发展,互相补充”。

李爽说,共享单车本身是个市场项目,企业出于运营和经济效益的考虑,未来将更多地占据中心城市场,提高单车周转率。而在外围的郊区,其娱乐、休闲等活动较少,自行车使用者主要用于通勤,周转时段主要集中在早高峰,企业可能不愿意过多投入车辆。在这种情况下,有桩公共自行车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基础服务,需要更多地为住在郊区、共享单车投放量少而公共交通水平并不发达的地区的居民提供服务,作为共享单车的补充。

“每辆有桩自行车的维修和运营成本每年约为3000元,在企业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为了发展绿色出行,政府推出了公共自行车。如今企业已经成长起来并形成规模,政府可以适当做一些补充,形成一种以私人自行车为主导,共享单车为辅助,公租自行车为补充的交通结构”。据李爽介绍,此前北京私人自行车数量在1989年为788万辆,2000年达到顶峰为989万辆,2007年为461万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