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经频道 > 国内经济新闻 >

央视:疯狂炒鞋,会不会成为另一个“郁金香泡沫”?(3)

央视:疯狂炒鞋,会不会成为另一个“郁金香泡沫”?(3)
2019-08-28 13:37:46 央视网

品牌商、平台、鞋贩子、散户的集体狂热,K线、期货、币圈等因素的逐渐应用,让球鞋市场俨然形成了一门系统的生意。这究竟是机会还是泡沫?

一个产品被炒作,一定要有其保底价值。通俗讲,就是在经济最不景气时所炒作物品也不至于沦为“废物”。纵观以往,炒房、炒股、炒期货,这些东西都可以随时换成钱和物,都具备保底价值。

而球鞋本身虽然是实物,但作为一种会老化的消耗品,本身是会因时间延长而逐渐贬值。也许有人会说,鞋子虽然会老化,其稀缺的量产则会让其“以稀为贵”。

物以稀为贵确实是“炒鞋”的一个基础。但现实中各大品牌只是出设计,生产环节多因外包或委托而无法掌控。所以,官宣货量与实际产出可能并不一致,考虑“私产”“高仿”等因素,市场上甚至可能出现实际货量远大于官宣货量的情况。一个无法控制产量的市场,稀缺无从谈起,也就不存在炒作的基础。

在上述情况下,稀缺性只是饥饿营销的一个噱头,为的是造成哄抢效应,让消费者对稀缺性深信不疑,但消费者的心理价值并不能保证球鞋的实际价值永远看涨。

此外,明星带货、偶像效应则是助推“炒鞋”的另一个因素。品牌厂商将球鞋免费发送给各种流量明星穿着,产生示范效应,让许多年轻人产生了穿上偶像同款就成为偶像本身的错觉,这实际上是鼓吹消费等于社会地位的套路,是一种典型的消费陷阱。

如今,“炒鞋”归根结底是门生意,生意中必有赢家。那么,谁是“炒鞋”的赢家呢?厂家可以从源头上影响货量,是价格的制定者和推动者,拥有垄断地位和绝对优势。而二级市场的平台、黄牛则有渠道和时差优势,也就意味着相对具有拿货和信息优势。供给和渠道都不在散户玩家手中,想要赚钱难度可想而知。由此,市场的主动权也清晰可见。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