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这两年,四川大学各研发领域不断涌现出更多的“激情教授”,新科技成果也出现井喷式增长。
四川大学科研院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部副部长高德友:这两年,我们已经有80多个成果进行了作价投资入股,估值总金额已经达到过去十多年总和的10多倍。
“川大22条”:50%-90%的成果所有权分给科研人员
张兴栋院士的骨诱导磷酸钙陶瓷,被国际公认为“再生复杂组织的革命性途径”,开拓了生物材料科学与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作为全球唯一能够在受损部位重新生长出新骨的新材料,它也在全球整容、骨骼修复领域拥有上千亿元的市场潜力。
说起这样的科研成果,张兴栋院士热情高涨,但他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此前科技成果转化面临产权和审批效率低的问题,大学的科研热情并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也很难。民间资本对大学科研成果的态度是:又爱又怕。爱的是,一些技术确实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怕的是,自己被拖垮拖死,进退两难。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张兴栋
这样的尴尬局面在2016年底被打破,四川大学推出了《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系统性地提出22条举措,因此它也被简称为“川大22条”。
四川大学科研院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部副部长高德友:如果科技成果不转化,失效了,国有资产也同样流失了。只有实现了转化 ,国有资产才会保值增值。
“川大22条”明文规定:“学校科学评估和确定所有权权属比例,成果完成人可享有50%-90%的成果所有权,并按所有权权属比例享受相应的权益”,也就是说,以往100%属于学校的科研成果,现在要把50%-90%分给科研人员,如此高的确权比例,前所未有。
“川大22条”
“川大22条”推出之后,不仅国有资产的增值速度远超过以往,而且民间资本看到科研成果决策速度大幅提升后,纷纷和大学科研团队合作,使得科研团队的研究经费迅速增长。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以作价投资入股的方式进行转移、转化,总估值已经达到6亿多元。其中,国有部分占将近1亿元左右。
余洛汀说,现在一年的科研经费有十倍增长,以前买不起的研究设备,现在可以放心地买、大胆地买。在试验大楼,由于没有更多的房间,今年新买的设备就摆放在一楼的大厅里。此外,他们还刚刚投入数千万元巨资,买了全国都没几台的冷冻电镜。
新设备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按省级行政区域设定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建立健全消纳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