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这些年 在中国逐渐消失的智能手机品牌(2)

2019-05-05 09:32:26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2008年至2010年,是诺基亚的末代巅峰期,而此时,苹果推出的iPhone手机,一台3.5英寸的单手操作的触控屏幕、金属外衣,其IOS系统因拥有封闭性强、运行流畅的特点,开始展露锋芒,划出了手机市场的跟风潮流。

在2011年至2012年,在运营商的助力下,“中华酷联”开始在国内市场盛行,而当时小米品牌也异军突起。随后,OPPO、vivo品牌开始在线下专卖店流行起来。

在功能机时代比较简单的运营商渠道模式已经改变,现在的智能手机产品概念在不断变化、经销渠道也在不断变化。同时,有些企业受制于管理层、公司的文化,及自身对环境的判断,从巅峰滑落甚至消亡也是必然。“在2014年中兴、酷派、联想出现危机,主要原因是太听从运营商定制机器的规则,积累的3G库存太多,达到两亿的亏损。”孙燕飚表示,而华为在2013年则坚持自己的产品原则,有较为清晰的国际化路线,所以积压的库存不多。一位联想内部人士对记者说,与运营商绑定的定制机,用户有局限性,年纪长、配置不高且性价比较低,而后在2015年左右联想还针对年轻的市场推出品牌,但内部不断的人事调整,步伐就减缓了。杨元庆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手机业务在此前发展中存在一些失误,包括在判断客户需求和切换品牌策略上。“联想和中兴没有像华为一样及时的转身,”独立通信分析师付亮对记者表示,内部一直不停的变化策略,调整的策略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直至一点点失去市场。中兴和联想,并非只有手机这一项业务,即使亏损也能继续。

但另一老牌手机酷派则没那么幸运,酷派的主营业务是手机,而在付亮看来,其最终消失原因则是,后期已不像之前专注在手机并持续投入,而是开始比较盲目进军其他领域,以及和其他品牌结盟。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