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就差一块钱 凭啥他是贫困户?(2)

2019-04-29 09:33:05    半月谈  参与评论()人

而另一方面,这样“简单粗暴”的扶贫方式,也容易滋生个别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认为“馅饼总会有的”,不愿下力气靠自身努力脱贫。

受访专家建议,在加强精准帮扶的同时,还应“左右兼顾”,加强对“临界户”的引导和扶持。精准识别固然要按政策办事,“挤水分”执行,还应加强村民评议、政策公开,并引入多元识别参考机制,综合多项指标予以判断。如毕节市实施的“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即是可推广的经验。

扶贫产业“向前看”:长远眼光需落实

阳春三月,贵州乌蒙山区满目郁郁葱葱。在毕节市一贫困乡的6000亩香葱基地,高山冷凉气候让地里的香葱长势喜人,山风吹拂,绿浪翻滚。

“别看现在香葱产业发展旺,老百姓热情高,但大家的积极性是干部们不知做了多少工作才重新调动起来的。”该乡党委书记指着眼前连片的香葱地对半月谈记者说。

据该干部回忆,2015年全乡曾瞄准辣椒作为致富项目,一下子规划了约3000亩,结果因为技术准备不足、品种选择也不合适,3000亩只种出一片失败的苦果。

抚今追昔,这位书记感慨地说,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谋划产业一定要多“向前看”,对新项目需要的支撑条件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空有热情没有收成,让百姓空耗大量资金精力不说,更寒了他们想给生活换个样的心。

在贵州另一极贫乡,半月谈记者被一处看起来颇为现代化的养鸡场所吸引。走到近前才发现,养鸡场已然闲置,只有门上醒目的简介,还在向路人讲述自己依托中央扶贫专项资金近80万元得以兴建的“辉煌出身”。

附近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该养鸡场已经关门一年多,向贫困户承诺的利益分红也未能兑现。靠了村民的介绍,记者找到了养鸡场老板,得知养鸡场“夭折”的原因除了经营管理不善,更大的问题在于市场定位不准,销售渠道不畅,导致亏损严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