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就差一块钱 凭啥他是贫困户?

2019-04-29 09:33:05    半月谈  参与评论()人

就差一块钱 凭啥他是贫困户? 

导读

今年是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贫困地区正在紧锣密鼓推进扶贫大计。近期,半月谈记者在贵州省部分贫困县、极贫乡采访了解到,精准扶贫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各地“埋头拉车”的同时还应“四下打量”,看看前方的愿景怎么才能落实好,看看“临界户”、非贫困户是不是也要帮一帮,还得回头看看扶上马的群众是不是又摔了下来?唯有眼光周密,才能把脱贫攻坚这幅长卷绣成让群众真正满意的“细密画”。 

精准识别“左右看”:“1块钱困惑”仍存在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直接关乎脱贫成效。由于区域条件不同、发展态势有别,国家统一制定的识别标准在地方如果只是简单套用,难免会加剧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临界户”之间的矛盾。

贵州一极贫乡干部接受采访时表示,参加扶贫工作几年来颇有感触的一点是:贫困户识别固然有标准,但过于死板的“严格执行”往往会带来“1块钱困惑”——“就差1块钱,凭啥他是贫困户”是扶贫干部面对许多“临界户”要反复解释的问题。

“其实贫困户与‘临界户’、非贫困户有时区别并不明显,精准识别没有简单方案,恰恰要辅以多方面的参照,让‘简单问题复杂化’。”该干部说。

可能的矛盾还不止于此。正如另一位基层干部所言,有的贫困户是因为懒惰、不思进取而致贫,为求“全面脱贫”,政府只能选择硬着头皮为这些贫困户“兜底”,如此安排常常招来村民调侃“懒人偏有懒福,勤人累断肋骨”。不少干部认为,部分地区扶贫政策仍存在“吊高胃口”的情况,因“福利陷阱”激化的贫困户-非贫困户-干部之间的“三角矛盾”,值得重视。

采访中,还有扶贫干部提到,当前有的爱心企业下乡扶贫,往往直接发钱,更容易激化村民之间的矛盾。“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直是百姓信奉的道德准则,直接发钱既容易让没有得到慰问的人“眼红”,还会让人怀疑安排有“猫腻”,是不是背后有政府工作人员优亲厚友的动机?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