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不仅仅是声音,所有的波动现象都存在多普勒效应。当一颗遥远的超新星的光芒频率变低,出现红移,就表示它正在远离地球,正如鸣笛远去的救护车。天文学家们由此可以通过监测超新星的“鸣笛声”,检验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里斯等物理学家通过观察高红移超新星而得出宇宙加速膨胀的结论,正是基于多普勒效应。
里斯领导的高红移超新星搜索队,利用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人类见到过的最遥远的超新星,也就是人类所能看到的最早期的超新星。这意味着他的团队已经追溯到100多亿光年的宇宙大爆炸。其中一个重要贡献是发现了在早期阶段宇宙是减速膨胀的,这也导致最遥远的超新星看起来比原本计算的要更亮一些。这一结果证实了暗能量-暗物质模型,并开启了天体物理研究的新征程,包括暗能量的存在等。
“暗能量无处不在,实际上,我们所在的这个房间里,就充满了暗能量。”里斯说,但是暗能量本身非常弱,房间里有每个人、每把椅子和每张桌子之间的万有引力,有来自地面和空气中的电磁力,在这些力量面前,暗能量“相形见绌”,人们完全无法感受到。
膨胀宇宙论研究表明,宇宙的组成可能有约68.3%的暗能量,4.9%的重子物质(即我们可见的物质),以及26.8%暗物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宇宙中除了物质和能量,还有暗物质和暗能量。而这些暗物质和暗能量相加,占到宇宙总量的95%。
“就像做蛋糕的食谱,你会发现在所需的材料里,只有5%左右是你知道的常见的东西,剩余的95%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不仅仅是宇宙的组成,里斯觉得5-95的比例可能符合人们对于很多事物的认知。
小到一个房间,大到一个星系,暗能量无处不在却无法被感知被捕捉。目前一个星系内部足够紧凑,引力足够强。包括恒星、行星等物质,通过万有引力维持在一起,这意味着暗能量永远撬不开一个星系。
阿尔法磁谱仪 反物质是否存在?暗物质源于何处?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团队,一直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