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城市公共空间与“隐性居民”(2)

2018-12-17 09:45:12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上海居民的差异来自多个方面,户籍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经济学家最为关注的一项。根据最新人口普查,目前上海居民总数为2418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大约1445万,外来常住人口972万,这是两个规模巨大、同时又有极大差异的群体。两者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可不论生活背景还是文化习俗都存在巨大差异,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潜在歧视。这种差异常常被人所感知,却又很难准确地表达出来。

根据上海的法律法规,户籍差异可能影响到个人对就业、买房、养老等一系列问题的决策,自然也会影响到每个人的居住选择。这种差异是否也影响到个人对于地理空间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个人的居住选择和活动范围?不同人群在活动能力、活动范围上的巨大差异,是我们探究上海居民对于城市认知差异的重要线索。我们就有必要对去过所有八个地标的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与那些哪都没去过的移动能力较弱群体进行一番比较。

令人意外的是,比较结果显示,这两个群体在上海户籍上并不存在明显差异。无论哪个群体,其中都有大约一半是拥有上海户籍的上海人,另一半则是并不拥有户籍的外来人口,和上海的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比例相一致。我们在上海每一个重要地标接触到的人群,也都有稳定比例的常住人口,故而不能推断说,某些场所已被某一部分人群所占领,对另一类人群缺乏吸引力。这同时也说明,上海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一样,一部分人拥有较强移动能力,另一部分人则几乎不会移动。

但更深入地研究外来人口的户籍归属,可以发现一些线索。在移动能力较强的一组人群中,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外地的大城市;在移动能力弱的一组中,外来人口主要是外地农村户口。很容易检验发现,前者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收入水平不亚于上海常住人口的外地精英群体,而后者则是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同时偏低的务工人员,他们一般也从事较为初级的服务行业。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