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然而,在“房地产融资放松”背后,融资成本的提升却是房企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上个月,某大型房企子公司发行总额18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其中包括年利率13.75%的5.9亿美元票据。这一高昂的融资成本令市场惊讶,然而,部分中小房企的信托融资成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3%的融资成本并不罕见,个别项目15%也是有的,毕竟信托公司本身资金成本较高。这还是能进入融资名单的房企,资质不够的或者不符合条件的,项目根本不可能过会。”北京某信托公司业务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他所在的公司近期再度调整了房企合作的“白名单”,从“百强房企”收缩为前50位。此外还要结合具体项目情况考察,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对三四线城市项目暂不予考虑。
业内人士指出,从房地产公司的角度看,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持续,房企的融资渠道收缩,资金链紧张,融资成本上升。加上年末市场流动性紧张,房地产企业对于资金需求上升。随着房地产市场有转冷的趋势,信托公司进一步加强了风控、抬升房企融资的门槛。在此背景下,房企融资也将呈现“马太效应”。
房地产仍是信托
“盈利内核”
在严峻的转型压力面前,多家信托公司的2018年并不好过。因此,在房地产企业频频与信托牵手的背后,既是房企缺钱的直接现实,也是信托公司的主动选择。
此前,曾有某大型信托公司业务人员戏称,“恍惚一年间过去了,挣钱的项目好像还是房地产信托。”而在创新业务方面,无论是消费金融、ABS,还是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其盈利尚难以支撑公司发展。
仅以11月份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数据而言,用益信托数据显示,上月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为1593.27亿元,环比减少6.09%;成立规模为1581.05亿元,环比增长43.43%。其中,房地产信托成立规模达到581.35亿元,环比增长48.07%,占比超过三成;平均收益8.47%,跑赢平均水平0.18个百分点。
目前中小型房企的平均融资成本已经高达12%–15%,而大型房企则在8%–10%之间 6月2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房企境外发债不得投资境内房地产项目、补充运营资金,仅限于归还存量外债。
临近年末,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饥渴症”愈发严重。有信托业内人士坦言,在行业转型期,创新业务目前尚未能“挑大梁”担负盈利重任,面临生存压力的信托公司仍将继续开展房地产信托等传统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