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激荡四十年 · 合肥
万里鹏程勿忘根,人间大道阔由申。
筹得立体交通利,科技兴城行志真。
合肥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 。1992年,开放了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而合肥近40年的发展令人震惊,城区范围扩大了十几倍。
图为合肥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周”活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万里鹏程勿忘根:坚守“文化净土,心灵家园”
1978年,鸟瞰四牌楼、长江路。长江路和徽州路交口处非常显著的四处建筑分别为百货大楼、供电局、轻工机械大厦、新华书店。
合肥新华书店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合肥市新华书店。1951年11月18日,在新华书店皖北分店门市部的基础上成立新华书店合肥支店,标志着合肥市新华书店的诞生。1958年9月1日,新华书店合肥支店正式更名为合肥市新华书店。2003年11月28日,合肥市新华书店进行公司制改造,更名为合肥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合肥市新华书店成立之初,仅一个门市部,营业面积100平方米,22名工作人员,当年销售28万元。
1984年3月,合肥市新华书店实行“联销计酬”经营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销售部门和员工的积极性。5月4日,花冲书店开业。5月13—17日,首届职代会召开,这一民主管理的形式延续至今。6月5日,店刊《合肥图书发行》创刊,至今已办142期。1985年7月4日,党组织由支部升格为总支。9月26日,科教书店落成开业。1987年9月11日,第一届“安徽黄山书市”开幕,至今已举办九届,被誉为“读书人的节日”。
1990年1月9日,安徽青年作家王英琦在四牌楼书店签名售书,这是合肥市新华书店邀请签名售书的第一位作家。1995年4月,在科教书店开设“计算机广场”。1996年2月16日,科教书店被新闻出版署列为“国家常备图书定点销售单位”。1997年5月15日,图书批销中心开业。10月举办第一期读者沙龙。11月,计算机管理工程正式启动。
2000年4月26日,“合肥市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成立。4月28日,公司党组织由总支升格为党委。2001年11月18日,举行50周年店庆纪念活动。
2003年11月28日,合肥市新华书店更名为合肥新华书店有限公司,12月6日,举行揭牌仪式。2005年6月,接手经营安徽图书城和安徽电子音像城。2008年,销售创历史新高。
近60年来,合肥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合肥新华书店)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坚持“二为”方向,坚守“文化净土,心灵家园”,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小到大,由若到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合肥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正以昂扬的姿态和坚实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明天。
图为安徽合肥市璀璨夜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人间大道阔由申:出城的路让家越来越“近”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1985年,合肥市政府在财力十分拮据的情况下,逐年增加对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以新建、改建城市干道、整修小区道路为主,先后改建了蚌埠路(东段)、铜陵路、望江东路、金寨路(环城路-芜湖路)等;新建合作化北路、扩建濉溪路。截至1985年,合肥市共有市管道路73条,道路总长度105.7公里。
1986年至1992年,合肥市又先后新建了马鞍山路、寿春路、蒙城路、青年南路、当涂路、五河路、黄山路、宿松路、东流路等;改建安庆路西段等。1992年底,合肥市共有市管道路94条,道路总长度142.8公里。
当时的长江路、安庆路、寿春路、芜湖路是横贯东西的主干道。位于老城区商业中心的长江路,全长2990米,是东西走向主干道,也是东达江苏、上海,西抵河南、湖北的主要通道。位于老城区环城路(一环路)南的芜湖路,道路总长度3451.7米,也是合肥西通六安、东抵浦口、南达安庆的主要出入口。位于城西端,东起大西门与长江路相连,西抵西郊大铺头,总长8660米的蜀山路(即现在的长江西路),则是合肥市通往皖西、河南、湖北的交通要道。位于城区西南端,北起安庆路西段省博物馆门前,南抵东流路东段,总长5104.6米的金寨路,是市区通往西南郊工业区的主要交通干道,也是通往安庆等地的主要道路。南起长江路中段(省政府对面),北抵濉溪路东段,道路总长2115米的阜阳路,是城区通往北郊及皖北等地的主要出入口干道。
现在很难想像,芜湖路曾经是合肥的出城道路,即便是如今仍承担着出城道路角色的长江西路、阜阳北路这些道路,也早与原先的模样相差甚远。
自2006年合肥大建设以来,合肥的城市面貌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2006年,合肥规划建成区面积为224.6平方公里。去年底,这一数据已经扩展到461平方公里。十几年间,合肥从曾经的江淮小邑蝶变为大湖名城。
近五年来,合肥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改造和新建国省干线公路471.641公里,共计完成投资227.755亿元。其中:一级公路项目372.794公里、投资195.427亿元;二级及以下公路项目98.847公里、投资32.328亿元。基本形成“一环六线七主干”国省干线公路主骨架,和以县乡公路为支路的交通运输网络格局。如今,合肥公路承接高速,连通县乡,国省干线立足合肥,辐射四方,交通枢纽显现格局。
图为合肥首条地铁线——地铁1号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筹得立体交通利:从立交桥到地铁时代
1995年,合肥市开始规划立体交通,那时的立体交通主要是指立交桥梁和地下通道。合肥市相继在一环路上建成了五里墩立交桥、美屯立交桥、金屯立交桥三座公路互通立交桥,黄山路建成了黄环立交桥,在老城区长江中路上新建了三孝口人行天桥、飞凤街人行天桥等5座人行天桥,另外在屯溪路上新建了合工大人行天桥,寿春路上新建寿宿人行天桥,美菱大道上新建了商之都人行天桥。
至2005年底,合肥市区共有桥梁58座,其中,跨河桥40座、公路互通式立交桥3座,铁路立交桥3座。
2006年9月30日,金寨路高架桥正式动工,经过1年零4个月昼夜建设,于2008年2月5日零点整顺利完工,实现桥上桥下“双贯通”。建成后,驾车从稻香楼到合肥经开区,用时从原先的40分钟缩短到10分钟以内。以金寨路为起点,合肥的路、桥建设迅速展开。现如今合肥已建成高架桥9座。
城市桥梁是城市交通向地面以上空间的拓展,轨道交通则是城市交通向地下空间的深度挖掘。2016年12月26日,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合肥从路网时代走进地铁时代。
有关地铁建还是不建的热议似乎还在昨日,转眼间,合肥地铁已经从无到有,步入了换乘时代,让越来越多的合肥市民享受到全新的公共交通服务。
如今,放眼合肥,九条高架桥建设完工,纵横城区且环环相扣,宛如一条条腾飞巨龙,沟通了南来北往的车流;2480公里路网,宛如密织的蛛网,“一刻钟”快速交通网初步形成,现代化都市框架初具雏形;轨道交通1、2号线构筑“十字”骨架,1号线延长线、3、4、5号线齐头并进,连成网、扣成结的轨道线冲淡了时空界限,让城市处处是中心。
2018年7月25日,合肥,拍摄的中国版“人造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全景图。
科技兴城行志真: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7年,合肥跻身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打败其他诸多二线城市,看齐北京上海。在能源、信息、材料、生命、环境、先进制造六大领域不断创新,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水平为目标,再一次证明了“创新高地”的深厚实力。
同年,第十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作为展现中部地区崛起成就的窗口和扩大开放的平台,中博会期间,有眼花缭乱的高科技展品,也有涉及行业众多的各种推介会,创新、转型、开放成为中部六省经济新动能的“关键词”。
合肥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3个大科学装置,是全国除北京之外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根据建设方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和变革性技术研究。在信息领域,建设量子信息重大创新基地、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和联合微电子中心。在能源领域,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和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在健康领域,建设国际一流的离子医学中心与大基因中心。在环境领域,开展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装置的预研。
按照计划,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2020年基本建成,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科学研究的制高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到2030年,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据介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在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统筹全国创新资源开展科技攻关。
此外,今年5月1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担建设的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NEL-BITA)成立。未来,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将围绕提升我国信息处理技术的类脑程度与智能水平的迫切需求,建设类脑智能技术应用研究平台,支撑开展类脑认知与神经计算、类脑多模态感知与信息处理、类脑芯片与系统、量子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化。所有这些项目的落成,也标志着我省科研创新能力将随之进一步增强。
据了解,2017年是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跃升之年,上半年基地累计完成产值113.3亿元,税收9.8亿元,投资36.16亿元,分别实现同比增长30.2%、15.2%和40.7%。截至目前,基地内集聚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达106家,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其中设计类企业86家,约占全国设计企业总数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