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2
简单类比原油、汽油价格,有些粗暴
其实仔细分析成品油定价机制,会发现将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和国内市场汽油价格这么类比有些简单粗暴。
毕竟成品油构成复杂,而且价格也时有波动。
比如在5月底到6月初短短两周多时间里就两次调整:5月26日92号汽油每升上涨0.2元(每吨上调260元),这是今年以来国内油价的第7次上调,也创下了年内最大涨幅。至此汽油累计每吨上调720元。不过这个价格没用多久,到6月8日就降了下来,当时国内汽油价格每吨降低130元,意味着92号汽油每升下降0.1元。
当然,即使按照6月8日后油价下调后的价格,油价仍上涨了大约0.1元。总的来说今年来油价7次上调,每吨汽油价格累计上调1155元;同时油价也下调3次,累计降价每吨490元。
两者相抵,自今年1月2日第一次油价调整后,油价已经累计上涨每吨795元,涨幅约8.3%。
同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从年初的每桶56.7美元上涨到6月中旬的64美元,涨幅约7.2%。
因此,从价格波动上看,国内汽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基本保持同步,纵然汽油价格涨得稍快,但考虑到其延后性,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今年的原油价格也经历了从5月下旬的每桶超过70美元后又冲高回落,但整体波动幅度比网络调侃中用来作对比项的2008年要“温柔”得多。
2008年油价在达到147美元高点后迅速回落,9月跌破每桶100美元关口,年底时每桶甚至一度跌破40美元。因此如果将坐标换成2008年第四季度的话更合理,当时的国际油价和现在更接近。
虽然当时原油价格大幅波动,但成品油价格却相对稳定,并没有出现过山车式的变化。
3
加油站里的汽油价格怎么定的?
毋庸置疑,每次加油站里的汽油价格调整和国际油价波动有密切的相关性。
因此,在发改委的通告里,最近常看到的一句话就是“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来对油价进行调整。
而且,价格制定机构还表示“正密切跟踪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运行情况,结合国内外石油市场形势变化,进一步予以研究完善。”
被反复提及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就是在网上被拿出来比较的2008年确立的。
2008年11月,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由发改委拟定并获审批通过,将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格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并适当缩小流通环节差价。而最高零售价格,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流通环节差价确定。
发改委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三地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来确定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
在“研究完善”成品油油价的过程中,国际油价的波动是动因之源,但只是考虑因素之一。
因为从油桶里的原油到加油站里的汽油,还要经历提炼、运输和销售等环节,而后几个环节的价格也是在变化的。和十年前相比,由于技术的进步,石油冶炼成本有所下降,但运输和销售成本则在攀升。此外还要考虑油品升级的可能。
而放在10年这样长的周期中,同样不可忽视的还包括税率的变动。毕竟“一箱油,半箱税”的说法由来已久。
这十年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汽油消费税。2008年一升油的消费税是0.2元,现在这项税费为1.52元,光是这一项的涨幅就能抹平现在和十年前汽油的价差还有富余。
因此,汽油价格上涨的这个锅不能都让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去背。
中国船厂首个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FPSO)改装总包项目——超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巴西石油75”(PETROBRAS75),近日在大连中远海运重工完成全部改装工程,正式交付巴西国家石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