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李铁:智慧城市建设需进一步整合碎片化智慧元素

2018-08-23 09:11:08    环球网  参与评论()人

【环球网 记者 王晓飞】智慧城市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分析、整合城市运行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社会中产生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实现可持续增长。2008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 这一理念,引发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韩国以网络为基础,制定“U-City计划”;新加坡则制定“智慧国2015计划”,在电子政务、服务民生等方面做出突破;丹麦哥本哈根有志在2025年前成为第一个实现碳中和智慧城市……可以说建设智慧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截至去年,我国已有500个城市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

李铁:智慧城市建设需进一步整合碎片化智慧元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

8月21日,2018(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正式开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在会上作主旨发言并就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李铁指出,全球提出智慧城市的国家特别多,真正搞成智慧城市的却没有。对我国来说,智慧城市建设尚处起步阶段,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也是碎片化的。

所谓“碎片化”,即智慧元素是散落在各个不同领域的企业,比如有的企业从事智慧交通、有的企业从事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目前尚缺乏一个“大脑“可以将所有分散的、碎片的智慧整合在一起,集中在同一空间,并通过大数据或者智能的方式,提供更全面的系统化服务。这个空间可以是一个城市空间、一个建筑空间、社区空间、园区空间等,形成智慧城市的不同单元。这些智慧元素组合而成的单元再整合,继而最后形成我们所说的尽可能智慧化的城市。

即使目前还非常碎片化的智慧城市,也已经可给社会带来不胜枚举的变化。比如,据统计到2025年,部署智能移动应用的城市有可能将平均通勤时间减少15%到20%,在一个拥有庞大交通系统的密集城市,智能技术每天可以节省近15分钟的平均通勤时间。再比如,智慧城市可以利用结合高级计量和数字反馈信息的用水跟踪机制,在用水量较多的城市促使人们保存用水并减少15%的用水,使城市更加清洁也更具可持续性。此外,已经应用于发达国家的慢性疾病检测应用--远程病人监测系统,通过数据检测提醒患者和医生,避免并发症和住院治疗,可将高收入城市的健康负担减少4%以上。诸如此类技术突破组成智慧元素,正逐渐为人们提供能宜居、更智能、更舒适的生存环境。

目前,智慧城市更多的是被政府所关注,被理解为政府治理的工具、政绩工程。事实上,智慧城市更大的功能应该是面向市场。“我们很难说信息革命、技术革命、智慧产品会发展成什么,但可以肯定的说,在推进不同的智慧单元组合和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面对社会智慧要素的系统化整合,给市场带来的竞争,以及对社会需求不断的反馈,一定会催生我们新技术的革命”李铁表示。

由此,李铁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到底是由城市(政府)来主导还是由市场(企业、运营商、金融机构等)来主导,尚且没有定论。但是政府需要做到的是:第一,鼓励智慧城市的创新,允许各地开展不同智慧城市的建设;第二,要尊重市场的选择;第三,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城市居民、面向百姓,而不是面向政府为主;第四,不要把它当成政绩工程,而是更多的考虑如何提高智慧城市的运作效率和投资效率,不能造成新的浪费和资产的闲置;第五,要鼓励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跨界整合,政府出面搭建平台促进生产。

到目前为止,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没有一个空间整合的实践案例。因此第一步要先着手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如何推动实践,打造一个智慧城市的样板,继而根据该样板总结经验和规律,最终转化为政策。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