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市场失灵是“天价片酬”的根源

2018-08-15 09:30:11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一段时间以来,明星“天价片酬”的话题不断触痛大众神经。不久前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联合发文,剑指影视行业“阴阳合同”、偷逃税等乱象。近日,部分行业协会和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互联网文娱企业也积极响应号召,倡议控制不合理片酬,力求促进影视业健康发展。

明星“天价片酬”在社会高度关注下始终“野蛮生长”,陷入禁而不绝的怪圈。如果不能有效厘清其生成机理,相关治理措施就很难真正奏效。

首先,这一问题的实质,是明星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过程中,标准评估体系缺失带来的困境。明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号召力,理应在文化资源分配中获得自己的合理回报,这份回报理应与影视产品的票房和获奖情况等正相关,并建立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评估系统。而这,恰恰是我们目前极度缺乏的。在明星片酬方面,业内往往是只有前端议价,而无后期评估,标准的缺失导致了“有人真敢给,有人真敢要”的畸形格局。

其次,失灵的市场机制是造成“天价片酬”的重要根源。相较于传统的戏剧,影视产业能借助一定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将明星作为投入要素之一进行生产销售,快速创造出大批量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商业消费品。但问题在于,明星作为生产要素的相关薪酬标准,与其演技好坏的技术标准存在明显的“管理真空”,不看演技看颜值的粗暴逻辑,透支着行业的潜力。特别是近些年来,在资本热潮冲击下,部分粗制滥造的影视剧产品大打明星牌,通过高片酬、“捞快钱”的方式获得了不错的回报,使得市场的纠错机制失灵,导致影视剧高片酬陷入积重难返的境地。

客观而言,明星算是相对优质稳定的文化资产,在影视行业缺乏足够标准评估体系的情况下,投资人常常觉得只有抓住明星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要素,才能保证收益,这给了一些明星漫天要价的空间。在粉丝电影模式的助推下,明星的粉丝经济和流量转化的能力日显,场景电商、广告代言和综艺节目的不断迭加,使明星很容易被吹捧成市场“神话”,圈钱套利自然不在话下。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