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整治废电池流入黑市需立法发力 监管待形成合力

2018-07-24 09:27:03    检察日报  参与评论()人

整治废电池流入黑市,需要立法发力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种政策措施规范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回收工作,但调研发现,生产和回收中的污染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回收环节,一边是正规再生铅企业普遍“吃不饱”,另一边是大量废旧电池流入“黑市”(7月23日《经济参考报》)。

前几年,“血铅”超标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受害者身体健康,引起国家高度重视。2012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对电池生产行业加以规范,淘汰了一批小规模、技术差的作坊式企业,巩固了一批技术高、设备先进的生产企业,这些对防范“血铅”超标事件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防范电池污染,管住生产行业只管住了污染源的“前头”,并没有管住电池用完的“后头”。管住“后头”更为重要,因为电池使用涉及的面广点多,且极其分散,集中回收难度颇高,极易造成污染。像使用完的家庭常用干电池,单独收集曾一度成风,如今很少能看到回收箱。而被列为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铅酸电池,在各类散乱的汽车修理厂胡乱堆放、随意丢弃、不按国家规定处理的现象极为常见,埋下污染隐患,危害更大。

长期以来,我国还未建立废旧铅酸电池完善的回收体系,大部分流入非法的小作坊进行简单拆解,酸液直接倾倒,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2017年6月,江苏南通破获5起非法倾倒废旧铅酸蓄电池废液的环境违法案件;2018年1月,山西打掉一个废旧铅酸蓄电池拆解、熔炼等“一条龙”犯罪团伙。数据则显示,“在我国每年产生的330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中,正规回收的比例不到30%”。就是在城市化程度颇高的北京,废旧铅酸电池回收也不理想,《北京日报》就报道,“只有1%的废铅酸电池进入了正规回收渠道”,相当一部分进入“黑市”。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