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据了解,自2002年《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发布后,国内就全面开征起了垃圾处理费。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也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十几年来,国内城市的垃圾收费,基本上都是费用固定、按户计征(通常包含在财产税、自来水费、物业管理费中,有时会随水费或煤气费等征收)。按户收取垃圾处理费,固然简单易操作,可只按户不论具体垃圾排放量、扔多扔少都一样的收费模式,弊端也很明显。
比如,这种粗放的收费模式既导致市民缺乏足够的垃圾减量动力,也会产生少排者补贴多排者的现象。
不少人认为,在收取极低的“垃圾处理费”后,扔到垃圾桶里以后的事情就不需要关心了,至于自己每天产生多少垃圾和是否做到垃圾分类都无所谓。因此,对于垃圾处理的经济账,大多数人并没有概念。
问题二 垃圾分类如何走出怪圈
受访人士认为,收费后是否能达到效果,这是需要注意的,有关部门还需要制定缜密的跟进制度。
此次国家发改委表示,要在“2020年底前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这既是对各地方相关尝试的认可与总结,也是为了推动已有管理经验能进一步体系化、标准化。
“收费只是手段,促进垃圾的分类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才是目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垃圾对策专家王维平说。
一直以来,我国在推进垃圾分类进程中,政策起着主导作用,国家试图通过立法来保障资源“归位”。但推广路上布满荆棘,多年来推进垃圾分类的效果并不明显:垃圾围城态势日益严重,且有些地区分或不分甚至毫无差别。
“收效甚微”“举步维艰”,这应该是行业内对垃圾分类贴得最多的标签。面对此等难题,国家也在创新各类举措。其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这场垃圾分类持久战中,市场的力量应该被放大,垃圾计量收费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