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央行动用MLF能否救起低评级信用债?业内称信号意味更强

2018-07-20 09:30:56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7月18日晚,网传央行近日窗口指导银行,将额外给予MLF(中期借贷便利)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

澎湃新闻与一国有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确认,该行今天(7月19日)上午已经从窗口指导电话形式接到通知。对于贷款投放,要求较月初报送贷款额度外的多增部分按1:1给予MLF资金,多增部分为普通贷款,不鼓励票据和同业借款;对于信用债投资,AA+及以上评级按1:1比例给予MLF,AA+以下评级按1:2给予MLF资金,要求必须为产业类,不能是金融债。

央行给信用债市场送来的这一场“甘霖”似乎正当时。

由于今年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了“违约潮”,多位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现在债券市场整体风险偏好较低,非AAA级债券都不敢投了。上述国有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却向澎湃新闻表示,对于不同风险偏好的机构,这种流动性激励效果不同,从实际交易情况看,对AA+及以上的优质发行人收益率下行以及再融资有明显效果,但信用偏好和信用利差会更加分化。

目前MLF基本只有一级交易商才有资格拿到,一级交易商中只有两家券商,但受制于人民银行法,非银一级交易商不能从央行直接拿钱。

上述国有行人士表示,做高收益债(编注:即信用等级较低的债券)的机构大部分都没MLF资格,换句话说,主要的信用债投资群体其实都享受不到这个政策利好,这也会加速信用偏好的分化和市场出清。

一固收业内资深人士向澎湃新闻指出,这一政策着眼于应对当前信用收缩的现状,违约潮虽不会因此逆转,但股市和信用债市场情绪会得到一定安抚。长端利率债面临的不确定性略有增大,货币政策已经尽力,宽信用还尚未见效。

在信用收缩背景下,多位市场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在实际操作上,不一定会直接导致为中低评级信用债配置增加,央行这一操作的市场信号意味更强。

人民银行6月初宣布MLF担保品进行扩容,纳入AA+、AA级等信用债及部分专项金融债。市场有解读认为,这不仅可能缓解MLF抵押券不足的压力,在当前信用风险升温背景下中低评级主体遭遇融资困境。但是上述资深人士却指出,不可对此做过多解读,要用信用债作抵押的实际操作难度很大。一方面信用债存在更大的折扣率,操作成本很高。很多信用债托管于上海清算所,想要用于MLF抵押,需要人工操作。而且信用债作为零散券,操作繁琐,银行不一定会愿意用,尤其是大行持有大量利率债和地方债,而这些大中型银行才是持有MLF资质的主体。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市场资金面并不算紧张。人民银行在今年6月底下发公告,从2018年7月5日起,下调各大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目前降准已释放了大约7000亿资金。前述资深人士进一步指出,银行不会因为这一政策出台就有动力去买资质不够好的债券,比较现在并不缺资金,MLF的吸引力也大大降低,但一旦遭遇违约,微观主体都会面临巨大压力。

据彭博数据汇编,中国境内债市今年以来违约规模近220亿元人民币,近半年的违约金额已接近2017年全年的80%,正迈向有史以来最大违约年。从评级来看,评级公司今年大多给出了有史以来最趋于负面的评级调整。中国三家主要评级公司——中诚信、大公和联合资信上半年评级降低比例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其中中诚信国际和大公评级升/降比分比为2.6和0.8,创下历史最低;联合资信为1.6,大幅低于去年7.2的水平。

穆迪报告显示,2015年是公司债券发行的最高点,2016年进一步增长,达到人民币9万亿元,而多数发行人发行的是3年期债券,预计这批债券会集中在今年下半年和2019年到期,从而导致本已具有挑战性的融资环境更加严峻。

中信证券明明固收研究团队表示,本次央行的政策创新可以说十分超过市场预期,但确实是目前其他宏观政策尚未配合,金融市场流动性结构分层、信用创造分层、货币与信用背离尴尬背景下,政策阻力最小的选项之一。

继5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规模腰斩后,6月的社会融资规模持续低迷。社融增量为1.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5902亿元。而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03万亿元,存量增速继续大降至9.8%。表外非标融资继续大幅萎缩,委托、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继续减少6900多亿元,同比少增9100亿元。受创最重的无疑是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忧虑不断升温令中小企业融资难愈演愈烈。

一券商固收人士为了做一个项目已经在贵州出差2个月,他向澎湃新闻表示,现在市场风险偏好太低,都不敢轻易“下手”,而现在暴露出的违约风险还只是“冰山一角”。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