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至于为什么爆雷的很多是高返平台,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彭凯对澎湃新闻表示,高返平台大商业逻辑是“饮鸩止渴”,用业务数据的绚烂掩盖实质的千疮百孔,所以资金端多为非正常的渠道“羊毛”,而不是自然量。这些平台的“羊毛”特征是薅完就走,哪天不高返了就会撤,资金流就出问题。
“就目前爆发的案例看,高返的资金大概率是拆东墙补西墙挪用的,对应的平台问题就是‘自融’和‘资金池’,而这些都是监管明令禁止的。”彭凯律师表示。
至于在P2P频现问题的当下,投资者应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彭凯律师表示,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认清“踩雷”性质和理财产品类型,对症下药。首先应当辨别自身“踩雷”的性质,是作为“金融消费者”的“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产品瑕疵之“雷”,还是作为“债权人”的债权主张无法兑付的经营不善之“雷”,抑或是遭遇了刑事犯罪相关的恶意违规之“雷”。在确定“踩雷”类型后,切忌“病急乱投医”,需要“对症下药”。产品瑕疵之“雷”,宜“投诉举报”;经营不善之“雷”,宜“诉讼权利行使”;而恶意违规之“雷”则往往需要予以充分的“公权力处置配合”,并做好充分的证据准备、财产线索搜集以及债权登记准备。此外,投资人需要准确识别其所购理财产品类型,以锁定监管部门。例如,私募基金产品往往归口于基金业协会,而互联网金融产品则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
第二,善用各类“投诉举报”渠道。目前主流投诉渠道包括如下几类:一是官方渠道,典型包括部分金融监管部门的投诉举报热线、网站等。二是行业自律组织渠道,以互联网金融行业为例,中央及地方互联网金融协会往往会承担部分的投诉处理或转报职能。三是非官方渠道,典型包括“聚投诉”“黑猫投诉”等,该类非官方渠道传播性强,因而往往效果更佳。四是寻求媒体记者等的曝光与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