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警惕猪肉价格波谷期疫病暴发。殷宗俊提醒,生猪价格波谷期,首先要保证生猪的健康状况,谨防生猪疫病流行。因为养殖户在价格波谷期,会自发降成本,给猪的饲料、疫苗等质量会下降,此时猪的疫病发生概率会上升,若发生疫病造成生猪大面积死亡的话,对于生猪市场影响更大,而且还可能存在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殷宗俊建议,对于养殖从业者来说,在享受价格波峰盈利的同时要接受波谷的存在,减少存栏量,把性能低下的母猪尽快淘汰,压缩存栏量,主动调整优化结构。
刘社教授认为,猪肉价格下跌需要重视,但是没必要太过恐慌,这是生猪行业调整的必经阶段,过去行业的小散乱比较多,行业管理不规范,通过规模化企业引领,产业结构优化,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养殖户的损失,未来可进一步通过农业保险来解决。比如生猪价格保险,可利用金融产品来化解产业风险,避免市场大范围、大幅度波动。
经过几轮“猪周期”后的市场选择,生猪养殖市场上的散户比例大幅下降,规模化、集团化养殖大幅上升。雏鹰农牧集团2013年在吉林省洮南市计划投资56亿元,建设400万头商品猪养殖项目及其配套的饲料、屠宰、加工等项目。事实上,这一单体项目的养殖规模已超过传统养猪大县吉林省梨树县全县的规模。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正处于由小规模养殖向规模化养殖的过渡期,建议未来种养业需在规模化进程、种养结合、建设大数据体系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保持供需有序调整,避免价格大起大落。
有业内人士表示,生猪产业存在“大而不强”问题,“半”产业链特征明显,养殖、屠宰、冷链物流、深加工等环节仍然割裂,虽然很多大型企业正努力构建全产业链,但仍需较长的过程。王昶举例说,目前运输仍以活体运输为主,冷链物流并不普及,正说明国内生猪产业链还远未形成,但他相信越来越多养殖企业将通过提升规模化、自动化、标准化水平,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抵御市场风险,沿着“饲料原料-饲料-养殖-肉品-熟品”路径布局全产业链。
此外,可通过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健全大数据等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符合国情农情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事前主动服务。吉林省农产品价格专家梁琦表示,该省小规模养殖占比在60%左右,盲目跟风现象普遍存在,应加强信息服务,破解大市场与小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防止“猪贱伤农”。
(原标题:“猪周期”来袭:“越卖越亏,不卖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