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为此,唐山制定了临港产业“五年倍增”计划,率先发展沿海增长极,重点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型重化工业、能源产业、精品钢材基地。
“引爆点”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与北京共同建设的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唐山要抓住战略机遇,尽快让这里大片待开发的土地热起来、火起来。
把一切开发建设落实到项目上,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立足自身,借势京津,展开了一场项目建设攻坚。
党员干部人人行动起来抓项目,机关单位处处都要为项目建设打造绿色通道。紧盯京津产业转移、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与京津优势企业开展品牌和股权合作等开展工作。
示范区火了起来。仅2017年,曹妃甸签约京津项目99个,总投资1308亿元;在建项目43个,总投资1124亿元。其中,一批央企、北京市属骨干企业项目纷纷签约落户。
去年12月以来,曹妃甸更是迎来了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利好——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通过省级正式验收、进口肉类口岸获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复、唐山市跨境电子商务第一单货物从曹妃甸综合保税区通关入市。
伴随着“沿海”+“京津”模式开启,唐山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向多维度拓展。
完善港口功能,推动港口由集疏大港向综合贸易大港转型,唐山港集装箱运力连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并与天津港联合组建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去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7亿吨、跃居全国第四。
打造开放平台,全面推进京津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和海港开发区四大平台建设。
原为国有农场的芦台、汉沽两块“飞地”,借此由原来传统的国有农场经营管理模式向改革开放前沿的开发区发展模式转变。利用“洼地效应”,主动融入京津产业链条,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热土,“飞地”变“宝地”。
作为协同发展的承接平台,一批园区纷纷试水,探索建立起“机制协同、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同城化”的产业对接机制,吸引承接了一批京津产业转移项目落户。
其中,环渤海(汉沽)绿色家居产业园项目被北京工信委誉为“北京产业整体外迁的样板”;滦南(北京)大健康产业园实施异地监管模式,已有几十家企业入驻。
借助被列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这一机遇,唐山推出了外商投资由审批改为备案管理、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增值税发票网上申领等7项投资贸易便利化举措。
至此,唐山经济沿海板块呈现出了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项目接踵而至的现象,2017年就实施亿元以上项目65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