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张双南:中美贸易摩擦之际,看中国科创的两个优势和两个短板(3)

2018-03-26 09:17:10      参与评论()人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我们团队有一个最近回国的年轻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非常创新的小型空间天文项目。如果按照正常的概念研究、预研、论证、立项过程,大概至少三、四年才能立项,从现在开始最早七、八年后才有可能发射运行,但是就会错过在引力波多信使天文学领域的最佳科学发现窗口。科学院主管空间等重大任务的相里斌副院长所领导的重大任务局的决策团队针对这种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机遇型”空间项目的概念,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管理上做了大胆的创新,使得这个项目能够进入快速而严谨的立项程序,确保能够抓住最佳的科学机会。

下面讲两个短板。

基础科学薄弱,缺乏原始创新

尽管经过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但是整体上来讲,是跟踪性技术的发展很快,但是科学的基础还是很薄弱。科学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科学基础薄弱,颠覆性技术就很难甚至冒不出来,急也没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研发经费里面,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偏低,大概只有5%左右,而就是这5%,还被所谓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占了不小的比例,和美国体量大得多的研发费用的15%左右相比,我们国家真正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实在是少的可怜。

这是否合理呢?我觉得这并不是决策失误,到目前为止还算合理。因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主要是在追赶欧美日。人家有了技术,我们跟着做,这样效率比较高。再加上我们的制度优势,利用改革开放的有利环境和条件,集中力量在高新技术方面高强度攻关,这样就能够快速缩短差距。这样的例子很多。

但是差距缩短到了一定的程度,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我们还走到了前面了,问题就出来了,那就是没有原始性创新,就难以有颠覆性技术,就只能跟着人家,一旦走到了前面,就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了。我们差不多就到了这个程度了,所以美国就发起了对中国的贸易大战,试图压制或者至少减缓中国的技术发展,而我们也就着急了,想搞清楚下一步怎么办。

因为只有大幅度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才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下大功夫提高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也非常重要,不过这不是我今天论述的重点)。到了我们成为了产生科学知识、而不只是消费西方产生的科学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原始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了。这样我们就有了坚实的“科学自信”和“技术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就会更加完整和强大。

为您推荐: